如鱼得水——魏晋南北朝人遇上了真、行、草书体的流行
汉代留给魏晋南北朝书法两大遗产,一是以碑刻为主要载体的成熟的隶书,一是以简牍纸帛为主要载体的真(楷、正)、行、草书。前者已达完美阶段,留下的创造空间不大;后者方兴未艾,汉人只是开了个头,展现的艺术前景极其广阔。真、行、草的代兴,归根结底是由于实用书写的简便、速捷远比隶书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因而很快就成为取代古文字的通用书体。而在审美方面,真、行、草体更能适应于抒写性灵,表现多变奏生命旋律的需要。
魏晋南北朝人遇上了真、行、草,可说是如鱼得水,魏晋风度得到了最大容量的艺术载体,时代神韵获得了最完美的艺术形式,因而他们划时代的艺术成就主要集中在真、行、草方面,从而为后来书法的总体发展奠定了方向和基础。
南丽北雄,地域风格的差异蕴涵着神州的大同
我们在介绍汉碑艺术时已谈到了风格的地域特征问题。但那触及的是大一统政权下的地区差异。
魏晋南北朝时代分裂的政治局面对地区性的影响更为深刻,形成了“书分南北”的局面。但这种分野只是风格、流派的分别,地域性的差异和书写材料的不同,而书法本体的实质、基本理念和法度等却是同一的。南北差异也并非优劣的划分,而是各有优势、各有缺陷的;更非“老死不相往来”,而是分中有合,相互交流,互学互补的。清代学者提出南帖北碑之说,就风格及书写材料等的不同而言,是有道理的,但据此判定北优南劣就失之于偏颇、有欠公允了。所谓“南帖”,亦即启牍书,充分利用江南造纸业、丝织业繁荣的优势,承接秦汉简帛书的传统,明显地融进了长江文化的基因以及江南自然风光的秀丽和俊逸,形成了婉丽的时代风格。“北碑”则以碑碣石刻为大宗,继承汉碑传统,显示了黄河文化的厚重、慷慨与雄强,加上了少数民族的剽悍勇烈,以峻美为特质。但两者同宗同源,同以真、行、草今文字为审美载体,而南北书风的互融更成为完美的楷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