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剧就应该是“上海话的歌”
《新民晚报》今年3月的一篇文章,引述上海沪剧当家人茅善玉女士的观点:别让沪剧成“上海话的歌”。
对此观点不敢苟同。本人认为,沪剧就应该是“上海话的歌”,
上海人用自己的母语上海话,唱出心中的爱与哀愁,难道不是天经地义么?
沪剧今天的困境,恰是没有紧紧围绕着当代上海题材、当代都市题材做足文章。当然这只是原因之一。1940年代,采用话剧编导制,排演了第一出沪剧大戏《魂断蓝桥》(根据同名美国电影改编),当年也是颇为轰动的。
改良后的沪剧,专演所谓西装旗袍的时装戏,也曾是时髦、现代、布尔乔亚的。
改良后的沪剧传下了很多名剧和名唱段。
1950年代后沪剧开始走红色路线。
如果说申曲的主要受众还是上海四郊的本地人,那么1940年代的改良申曲——沪剧,则迎合了当年上海市区观众的口味。当时,随着祖籍江浙,出生成长于上海市区人口的大幅增加,老派和中派上海话成为市区的主要日常生活用语。
改良后的沪剧实为一种都市化的舞台剧,曾被讥为“话剧 上海话歌唱”。不过,现代沪剧满足了上海市区方言使用群体的观赏需求,与当年更为流行的京剧和越剧构成了审美上的差异。
当前,沪剧可以3种渠道传承和发展。
其一,传承申曲时代保留下来的传统折子戏,在郊区中老年中有较大市场需求。
其二,传承经典西装旗袍戏和现代戏的一些名段,在市区中老年中还有一定市场需求。
其三,大胆创新,朝着“上海话的歌”的方向探索,吸引上海市区年轻观众,还有吴语太湖片地区的年轻市区观众。
中国有300多种地方戏曲,都在传承着戏曲的元素。
沪剧是上海化、都市化的舞台剧,戏曲味足不足不是关键。某个地方戏戏曲味不足,是否就会影响到中国戏曲传承的大局?
如果沪剧不能唱出上海市区观众的心声,还不如退回申曲时代,重新回到乡镇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