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当前位置:汉程网 >艺术 >艺术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东汉后期八分碑刻,是“有意为书”的第一批丰硕成果

作者:汤大民

“气厚”的东汉历史后期八分碑刻,是“有意为书”的第一批丰硕成果

绝大多数传世名碑产生于2世纪后半期

汉代没有统一的文字政策,因而多种书体书法处于自由生存状态中。先秦大篆未绝迹,秦代小篆仍受重视,秦隶未尽蜕变,后世盛行的楷书、行书、草书已经萌芽,并有相当发展。但是,汉代的主流书体是隶书。汉朝是隶书的时代。汉隶也有个演化过程;至东汉完全成熟;这就是后世所称的八分。刘熙载《艺概》认为:“以有波磔为八分,觉于始制八分情事相近”。“萧子良谓王次仲饰隶为八分,饰字有整饬矜严之意。”胡小石《古文变迁论》也说:严隶书既成,渐加波磔,以成华饰,则为八分。”可见八分是对汉隶的整理和美化,它在审美上的一个最大特色是以蚕头燕尾、波磔等手段形成开张的体势及含蓄雄强的笔力,以充分表现汉代巨丽壮采的时代精神和阔大敦厚的盛世气象。如上所述;八分笔意在汉代简牍帛书法中已有显现,但由于幅式的狭小,开张取势受到极大限制。例如,在汉代竹帛书中存在着大量加重加粗竖笔,加长乃至夸张撇捺的不协调现象,这很可能是书写者在受到空间的横向限制而向纵长方向实行审美情绪的无奈的渲泄。到了东汉时期,蔡伦纸、左伯纸相继发明,打破了竹帛书这种局限。特别是歌功颂德之风盛行,其所用的丰碑大碣为八分施展身手提供了广阔天地;而八分体制也最适合表达歌功颂德的煌煌庄严和赫赫气派。八分终于成熟。正如后来学者妁论定:“非隶不足以尊碑,非碑不足以载隶。”

汉隶碑刻数量之多、艺术水平之高,在桓、灵之世达到登峰造极的境界。因而,它也可以说是“有意为书”的第一批最伟大的成果,是东汉人审美自觉的集中体现。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