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汤大民
明代项穆曾经慨叹道:“是以尧、舜、禹、周,皆圣人也,独孔子为圣之大成;史(籀)、李(斯)、蔡(邕)、杜(操),皆书祖也,唯右军为书之正鹄。……谓之曰天之未丧斯文,逸少于今复起,苟微若人,吾谁与归?”(《书法雅言·古今》)今人王春南说:“在中国书法史上,论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地位、贡献、影响,无人能出其右。就像研究儒家思想,必得要研究孔孟,研究道家思想,自然离不开研究老子一样。”(《二王书法·前言》)
王羲之、王献之堪称“书中孔孟”。
王羲之,字逸少,小名吾菟(见《太平御览》四四七卷引《郭子》语注)。生年《晋书》本传阙载,后人推证不一,今人王春南取生于西晋太安二年(303)之说,考证详实,较为可信。(可参见《书圣王羲之》一书,1996年江苏文艺出版社)《晋书》云“年五十九卒”,故其卒年当为东晋升平五年(361)。王姓是山东琅邪显赫士族。永嘉之乱,西晋灭亡,王羲之伯父王导、王敦“建江左之策”,拥司马睿建东晋王朝于建康(今南京市),王导以开国首功任丞相,政绩卓著,王氏家族社会地位迅速上升为东晋士族之首。王羲之生于动乱,少年时代随族迁到南京,住在乌衣巷。青年时代出任秘书郎,后任会稽王友,移居会稽(今绍兴),官至会稽内史,授右军将军。永和十一年(355),称病辞官,6年后卒于会稽。
请登录会员阅读全文。转载时请注明:来自 /书法艺术作为玄妙之技,它有自己独特的审美规律和技巧技法。字外工夫要在字上显示正面效应,必须建立在深厚的字内工夫上。这就是一代书法名家多为大学者、而大学者不一定成为书法名家的道理所在。关于王羲之字内工夫的深厚以及用功之勤奋,1600年来可以说是有口皆碑,成为千万学书者的最高楷模。对此,今人王春南在《二王书法》中从“转益多师”、“兼学众碑”、“主攻正草”、“重视书论”、“多观真迹尸、“功积丘山”等六个方面作了具体、切实而系统的总结,非常有启发意义。
从王羲之一生书艺生涯来看,他大约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少年时师从卫夫人等,以学习钟、卫、索等近人真迹入手打下以今文字书法为重点的坚实的基本功;青年时代上溯秦汉,学习李斯、曹喜、蔡邕、张芝诸家名碑及真迹,全面掌握了古文、小篆、汉隶、章草书艺的精髓;中、晚年时代,他致力于革新创造,攀登上行、楷、草艺术最高峰。这是一个立足于创新,在继承中革新,在革新中继承,边继承边创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王羲之显示了虚怀若谷、容纳百川、“自铸伟词”的大家风范。他的成功不仅来自勤奋,更出于他的悟性。他的悟性极高,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他能发现前人的长处和短处而自觉学其长、避其短;他能发现自己的局限而自觉地自我突破、自我超越。他在《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中叙述了他从专学钟繇转到师学秦汉众碑的过程,正是靠着他的自我体悟而实现了创作实践的飞跃;没有悟性,尽管勤奋得“功积丘山”,不可能有创造、革新,充其量字匠而已;只有悟性而不落实于勤奋,只能是开花而不结果。超人的悟性,超人的勤奋,成就了超人的艺术:这就是王羲之书法。
请登录会员阅读全文。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