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头市的交河,原先叫乐寿,据《交河县志》记载:交河东,乃九河之交。
从这段记载不难想象,2000年前,作为黄河故道的老盐河对岸,日华宫内,献王刘德就在里面,采集先秦诸子对音乐的论述,编著出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音乐理论著作《乐记》。那些古老的乐器时常在老盐河畔响起,那些河水饱尝了中国古音乐的精髓,历经千年,当它作为支流汇入清凉江时,古老的音乐韵味依然。
就是这条清凉江,孕育出一个泊头市青年评剧团。当下,全国传统戏曲演出式微,它却独树一帜,依在天津及沧州周边唱大戏。仅在天津市,每年就演出300多场,听到最多的是观众的挽留声。
团长咸红杰意味深长地说:“我30多年的评剧人生,一半是支流清凉江的滋养,一半是主流海河水的赐予。”
灵性
或许天分,或许偶然,出生于清凉江畔交河镇三里庄的咸红杰,一记事就喜欢上了评剧。5岁那年,泊头市青年评剧团在团长曹连生带领下到三里庄唱大戏。咸红杰觉着《墙头记》里,那些潇洒的长袖、漂亮的头饰、俊秀的眉毛,无论什么都是那样的稀奇俊美。她听着听着,就联想起娘做针线时,经常哼唱的那句“巧儿我自幼儿……”
如果咸红杰的人生里天生就有深厚的评剧土壤,那么母亲的哼唱是一颗种子,《墙头记》就是一场及时的甘霖。直到7岁,咸红杰才知道自己喜欢的东西叫评剧,并能跟着父母哼上几句。父母见她对评剧着迷并充满了灵性,11岁时,送她到泊头市文化馆评剧班学习。当她要放弃初二的课堂,一心一意地学评剧时,奶奶反对了,“没娘的孩子才去学戏呢。”叔叔把她就从文化馆接到泊头读书,“没出息才学呢。”父母却全力支持她。咸红杰姐弟7人,一家人种着18亩地,经济紧巴可想而知。可是无论想什么法,父母都会准时为她凑足每月18元的学费。
学戏苦,特别是基本功。每天凌晨4点起床,跑到清凉江边喊嗓一小时;五点半练功:吊腿、拖腿、正腿、骈腿、小蹦子、空顶、前后桥、走台步、跑圆场等;9点在文化馆练唱、走身段;下午3点,又是那一套腿功。3年,天天如此。
“唱戏的腿,说书的嘴”。扳腿时,三个老师一齐上,一个压着一条腿,一个按肩膀,一个扳另一条腿。咸红杰含着泪挺了过去。轮到一个男生,挺不住了,先是抓破了老师的脸。继续扳腿,他疼急了,一口咬住了老师的胳膊。就这样,红杰一直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