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当前位置:汉程网 >艺术 >戏曲 >川剧 >正文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流多少泪出多少汗,有多少心酸多少感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千万个故事唱在里面”

——零点乐队《粉墨人生》

舞台上,她用12分钟演绎了一个女子的“衣冠梦”;
排练厅,她用4个月时间辛苦排练这出折子戏;

舞台下,她用26年演绎别人的苦乐生活,品尝艺术生涯的酸甜苦辣。

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舞台上,她绚烂绽放;舞台下,她艰辛付出。她叫黄淑芳,我市川剧青年演员。

8月15日,在绵阳市绵州大剧院举办的四川省第二届青年川剧演员大赛决赛上,黄淑芳凭借折子戏《衣冠梦》夺得A组一等奖,这是她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参加这种高规格的比赛,并获得殊荣。

耳濡目染

从小和川剧结缘

说起跟川剧的缘分,黄淑芳说,还得归功于当年作为川剧演员的二叔,她从小耳濡目染,咿咿呀呀学得像模像样。上世纪80年代,川剧处于朝气蓬勃的发展期,“科班出来到剧团工作,就相当于拿了个铁饭碗。”黄淑芳说。

1988年,有川剧基础的黄淑芳考上了四川省川剧学校(现四川省职业艺术学院),每天早上6点起床,跑步、吊嗓、压腿、踢腿、下腰、翻身,练完后,8点吃早饭,开始一天的正式课程。

唱腔课、形体课、武功课、文化课,直到晚上9点,才结束一天的课程,“一天下来,大家累得倒头就睡,第二天早上起床铃声一响,又开始重复同样的生活。有很多同学受不了那苦,练到半道儿就走了。”黄淑芳说。

日子过得辛苦又枯燥,但黄淑芬一直咬牙坚持,并在学校组织的“桃李杯”川剧比赛中获得“大满贯”,“虽然没法跟专业比赛比,但是对自己来说是肯定和荣誉,苦点儿累点儿没关系,至少获得了他人认可。”

曾经动摇

终究无法割舍对川剧的热爱

1992年,毕业后分配到内江市川剧团的黄淑芳,赶上了川剧的萧条时期,“那个时候剧场的演出特别少,工资也少得可怜。”黄淑芳说,自己一个月只领100多元,一年下来演出不了几场。

1993年底,市川剧团修建剧场,“修剧场期间,我们被暂时遣散回家,爱干啥干啥。”

黄淑芳回到老家,到一家公司帮姐姐做事,但她没有放弃自己的初心,“三天不唱口生”,她每天都坚持基本功练习。

重返剧团后,虽然演出的机会多了,工资也略有提高,但微薄的收入依然使得很多人屈服于现实,看着跟自己一起进剧团的同行们接二连三地离开,黄淑芳也开始动摇了。

但最后,对川剧的热爱,让黄淑芳坚持了下来。“我喜欢唱戏,虽然这件事不能给我太多物质上的回报,但自己欢喜,这比什么都重要。”

放弃高薪

“因为川剧才是我的事业”

2002年,川剧持续低迷,市川剧团的演出场次越来越少,生完小孩的黄淑芳为了减轻家庭的负担,去一家公司做起了兼职,“说实话,在外面挣的钱比在川剧团的工资高好几倍。”但在此过程中,她从未放弃自己的事业,依然天天坚持练基本功。

2012年,市川剧团为了申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阳河川剧艺术”,需要集中排练一出大幕戏和四出折子戏参选。

黄淑芳每天早上8点去公司待一个小时,9点回剧场排练。最后考虑到川剧团每天排练,时间紧迫,黄淑芳放弃了高薪兼职,“兼职工资虽然高,但川剧才是我的终身事业。”
破茧成蝶
终于在大舞台“圆梦”
2014年,黄淑芳45岁。8月,四川省第二届青年川剧演员大赛如期而至,最高参赛年龄45岁。“这是我艺术生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参加这种规格的比赛。”黄淑芳准备排练梅花奖(中国戏剧表演艺术最高奖)获得者蒋淑梅的获奖名戏《衣冠梦》,“这个戏难度大,很多同事都说我怎么敢选这个戏,当时也不知咋的,就想挑战一下,看看自己究竟能达到什么程度。”

既然选了,就要认真一搏,在辗转得到蒋淑梅老师的指导后,黄淑芳拿着《衣冠梦》的录音回到内江,放着录音自学,纠正唱腔错误,“旦角最注重唱腔,唱好了再讲身段”。

每天早上7点,黄淑芳就来到空无一人的排练厅,一直练到9点,等大伙来剧场,“当时市川剧团报了四个折子戏参选,场地就这么大,每个人都需要排练,早点来自己可以多练习几遍。”

5月,天气开始热起来,整个排练厅热火朝天,“因为有水袖,风扇不能开太大,否则水袖会到处飞。不管是演员,还是音乐师,每天都是一身汗,衣服能拧出水来。”黄淑芬排练下来,都会被同事“取笑”,腰上被汗水浸出一条“金腰带”。
“付出才有回报。”经过近4个月的准备,黄淑芬终于在大舞台上圆了自己的川剧梦,获得青年川剧演员大赛A组一等奖,“这样的荣誉对我是莫大的鼓励,虽然再唱10年我就可以退休了,但是我觉得我还能唱到60岁,甚至更久,直到我再也唱不动,因为我热爱它,这是我的事业。”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四库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