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江门市粤剧团举办“粤剧进万家”惠民演出,吸引了众多群众观看。市粤剧团负责人表示,体制改革和市场低迷给剧团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了很大压力,期待政府给予更大支持,让这项传统文化能够继续传承下去。
笔者并非戏迷,对粤剧的了解也极为有限,但通过报道真切地感受到市粤剧团的团结拼搏精神。近年来该团之所以取得不少成绩,出色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都与这种精神息息相关。但是,仅靠剧团上下的主观努力仍然不够,毕竟这种艺术从其诞生之日起就注定了不应是小圈子的高雅艺术,而必须获得普罗大众的热捧才能展现旺盛生命力。这就要求,粤剧除了需要培养表演接班人之外,还要培养“审美接班人”。
然而,培养“审美接班人”谈何容易!随着影视艺术的蓬勃发展,年轻一代都被吸引过去,传统戏剧的受众越来越少,阵地也越缩越小,于是便形成恶性循环。到如今,别说年轻一代对传统戏剧非常陌生,老一辈戏迷想到剧场听一场戏也变成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了。
那么,怎样才能打破这种恶性循环,为包括粤剧在内的传统戏剧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呢?笔者以为,除了靠业界人士的创新、社会机构的参与外,政府的主导作用不能忽视。比如,政府可以购买服务的方式,多给粤剧团一些“文化订单”,这些“订单”除了走进乡镇,更要走进城市。城市的人口数量和受教育水平都高于乡镇,年轻人群也相对集中,在城市传播粤剧,所产生的社会效益肯定会更好。当然,开始的时候,进场的观众可能寥寥无几,但观众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政府应多给点耐心与机会。
笔者建议,政府不妨在市区划出一个固定场所,作为传播粤剧的主阵地,并给予剧团“订单”,定期为市民献上免费表演。东湖影剧院应是一个理想的选择,理由有三。其一,东湖影剧院地处旧城区中心,往来交通便捷,对于吸引老戏迷和年轻一代都有优势。其二,东湖影剧院仍然是市区进行舞台表演的最佳场所,近年不少舞台剧都选择在此上演。良好的演出条件可增加粤剧表演的魅力,也方便剧团开展创作创新,吸引更多年轻人进场观看。其三,更为重要的是,近年市区建起数家现代化影院,设施相对落后的东湖影剧院已面临经营困境,上演的电影场次空座率很高。若能将其开辟为粤剧阵地,可起到错位竞争的效果,或是东湖影剧院重振雄风的一个契机。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