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呵,有点滥竽充数哦”余忍俊不禁打断讲述插话。其实正是这种方法在言谈中他为初学者提供了旧时学艺的一种方法。 王冠军接着说:“现在要求很严,不允许拉错,那时跑高台,观众也不知道对错。在大金店科班,有俺叔父,俺哥,我比俺哥拉皮胡早两三年,一个剧团就有俺亲爷三。就这样我在大金店科班呆了三年,五年后我改拉板胡。当时我板胡也学会了,我没拉,因为俺爹在拉。我不能争他的饭碗。”据著名豫西调须生赵锡铭口述,1940年,常香玉和兰香在西安,由两台对演,到两台同演,一旦一生,珠联璧合。1940年8月常香玉所在的秦豫剧团和汤兰香剧团抵达洛阳,演完募捐戏后,常香玉带着打鼓师傅等几个人离开汤兰香去郑州搭班。这时剩下的主演只有汤兰香、王秀兰和我,力量薄弱。我们硬着头皮把演员阵营调整了一下。又找来了几个人充实乐队,如王福顺、王冠军。他俩都不是专业的,但王冠军的父亲是拉板胡的。他从小随父亲学习板胡。有一定的水平。福顺本是一个搬运工人,业余打鼓的爱好者,在打鼓方面有功夫。我们把他俩请来。(这二位同志以后多年跟香玉合作,誉为琴师鼓师)” 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