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当前位置:汉程网 >艺术 >艺术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高雅艺术绽放于校园文化建设--上海港湾学校“沪韵社”一周年纪实

座落于浦东新区的上海海事大学高等技术学院、上海港湾学校是一所港航特色十分鲜明的以工科为主的院校。近年来,院校为了提升学生的人文艺术素养,以“高雅艺术进校园”为基点,通过营造高雅的艺术环境,培养学生高雅的人格、高雅的情操、高雅的欣赏观和艺术趣味,以此蕴育优秀的人文气息,激 校园的文化生活。尤其是作为目前上海市唯一一所与国家级艺术院团上海沪剧院共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院校,依托专业院团的支持和指导,在戏曲社团方面作出了大胆的探索。

一、让高雅艺术成为素质教育的“百草园”

长期以来,中国基础教育阶段的人文元素缺失,使工科类学生或无艺术兴趣,或兴趣单一,大多热衷于流行歌曲,甚至沉溺于“哈韩”“哈日”之风中,分不清优劣美丑,对中国优秀民族文化和经典作品知之甚少。2008年,院校推出艺术扫盲计划,实施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第一阶段的“滴灌工程”,作为培养高尚情操,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促进专业知识学习,提高学生素质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
在实施计划之初,院校坚持“在兴趣中培养,在兴趣中普及”的原则,强调用艺术锻炼学生的思维、影响学生的品行,还他们一个快乐而有素质的童年。以每年引进2—4场高雅艺术团体作为基本指标,不断给学生提供适应“口味”和欣赏要求的“大餐”。在团委具体负责和精心安排下,上海歌剧院、上海轻音乐团先后进入校园演出,受到广大学生的热烈欢迎。

同时,院校还积极探索“走出去”的模式,自筹资金购买了一批优惠演出票以补贴和免费赠票的形式提供给广大师生,组织师生到东方艺术中心、上海大剧院、逸夫舞台等专业剧场观看演出,在真正的艺术殿堂与艺术家们亲密接触,如痴如醉,品味艺术,使他们领悟“艺术享受”的快乐。

在“滴灌工程”第一阶段初显成效后,院校逐步实施第二阶段的 “了解非遗,感受魅力” 计划,即引进各类戏曲院团,呈现异彩纷呈的戏曲文化,令学生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代表的戏曲艺术而感骄傲。而戏曲舞台上生动的故事情节、独具特色的程式表演、鲜明感人的角色形象、高尚的人物品质,更像一本本教科书,陶冶着学生们的情操、振奋着民族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欣赏水平。

在大众文化抢足风头、流行主导青年一代的同时,传统戏剧、音乐的艺术表现形式,必然会产生激烈的思想碰撞,从而引发艺术震撼力。2011年,院校在引进新版沪剧《雷雨》时,曾担心学生听不懂,但茅善玉、陈瑜等艺术家的出色演技打动了学生,而名著的熟悉情节也消除了语言的障碍,现场不时爆发出学生们的热烈掌声——艺术的魅力在于感染,如同“百草园”里的“三味书屋”,回味无穷。

二、让高雅艺术成为校园文化的“常青树”

通过近几年高雅艺术进校园的实践活动,院校与上海歌剧院、上海歌舞团、上海芭蕾舞团、上海轻音乐团、上海昆剧团、上海越剧院、上海沪剧院、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等艺术院团建立了友好的合作关系。这些院团均为国家级、市级顶尖艺术团体,日常的政治性、营业性演出任务十分频繁,但只要院校提出需求,他们均会作出最为人性化的安排,并从剧目选择上给予专业性的参考意见;而适逢精彩剧目上演时,他们也会在第一时间将信息传递给院校,以最优惠的价格让利于院校,积极主动地在社会资源和学校教育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为院校的艺术教育注入了活力。

基于上述的资源基础,从2012年下半年开始,院校适时地提出高雅艺术进校园的第三步计划——从“走进校园”到“常驻校园”,推出“高雅艺术月月演”的活动构想。在剧目的选择上,则尽量做到艺术性与教育性的完美统一,如:2013年,组织学生观看为纪念“南京路上好八连”命名50周年而创作的沪剧《霓虹灯下的哨兵》;为提高演出效果,先后推出“昆剧走近青年”、“《舞之魅》——走近芭蕾”专场,通过讲解、互动、示范表演等环节,学生们了解到昆剧各个角色行当的艺术特点,芭蕾艺术的发展历史和舞蹈语汇,使优秀文化在传播的过程中,更植入学生们的心田,培养了一批未来观众;2014年12月,适逢国家公祭日,院校组织学生观看纪念甲午战争120周年的新创剧目《邓世昌》,感悟民族英雄的侠骨柔情,激发当代学生的爱国热情……所有的这些演出,用目前流行的话来讲,就是“接地气”!

“高雅艺术月月演”作为院校素质教育的补充,已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更为重要的是,它寻找到了培育自身成长的沃土,扎根校园。

三、让高雅艺术成为社团建设的“白玉兰”

学生社团活动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生机、活力和魅力的重要体现,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载体。如何让学生社团成为院校加强育人工作的有效手段,如何让学生社团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一直是院校思考的问题。在“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开展的过程中,院校始终在寻找“契合点”,觅寻“联姻者”。

上海这座城市,从其开埠之日起,即奠定了作为港口城市的基调,上海的港航文化与城市发展是一脉相承的;而作为本土文化的代表——沪剧,也是同时随着上海都市化而迅速发展起来的。港航文化与沪剧艺术,均是在海派文化的宽容、自由、竞争的大氛围里打造出来的。作为致力于探寻港航文化的海事大学和港湾学校,有责任、有义务将两者自然嫁接并传递给未来的“港航人”。

院校的合作意向,得到了上海沪剧院的高度重视,沪剧表演艺术家茅善玉院长专门召开院务会,商讨合作事宜,并于2014年3月,共同签署了共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沪剧)传承基地合作协作书,同时,由上海市非遗传人、国家一级演员钱思剑担任院校“沪韵社”名誉社长。双方商定,借助“沪韵社”和上海沪剧院“沪剧会馆”两大平台,大力开展普及讲座、沪剧沙龙及沪语传播等活动,探索创排沪剧小戏,进一步激发学生欣赏和学习沪剧的兴趣。通过沪剧这一最具上海城市发展轨迹的剧种,引领学生了解上海历史与港航文化的因缘,在传承文化的同时,承担起新时代港航人的历史责任——白玉兰作为上海的市花,象征着一种开路先锋、奋发向上的精神,其洁白如雪、温软如玉、芳香似兰、晶莹剔透的气质,预示着学生社团的生机勃发。

高雅艺术进校园,对广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起到了其他思想教育手段所无法替代的作用。仅以沪剧为例,通过共建传承,从根据曹禺名作改编的经典剧目《雷雨》、《日出》、《瑞珏》,到新编剧目《董梅卿》、《霓虹灯下的哨兵》、《敦煌女儿》、《魂断蓝桥》等,沪剧院为师生们呈现了多姿多彩、富于活力的沪剧艺术,更通过一个侧面,展现了海派文化的魅力,可以说,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沪剧院与学校实现了“双赢”。一些来自外省市的学生非常感慨他说:“这么多的高雅艺术演出,只有身在国际大都市的海大和港湾学生才能看得到,这是我们的幸福,我们非常感谢学校!”一些学生说,高雅艺术对学生们所起的作用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学生们对高雅艺术的接受是自觉自愿,心悦诚服的。

我们相信,作为精神文明的一部分,院校站在培育当代良好文化生态环境的高度,不断深化“高雅艺术进校园”的内涵,一定会让学生留下一次次难以磨灭的文化记忆,获取更多的文化滋养,走进幸福的文化之旅。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