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当前位置:汉程网 >艺术 >艺术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三娘教子,有心无方

子女教育是自古以来的重要话题,典型不过“孟母迁居”。孟夫子成了圣人,他的母亲就该是圣母了。平常人家出不了圣人,也难寻孟母那样的圣母,但也有类似孟母迁居那样的动人故事,如川剧折子戏《三娘教子》,就是一则十分动人的情感戏。笔者在悦来茶园、锦江剧场先后看过蔡少波、孙普协、熊献刚、薛川等人主演的《三娘教子》,觉得都很精彩。懂戏的人会感到奇怪,为何笔者提到的主演不是女主角,而是饰演义仆薛保的须生演员?笔者认为,该戏最出彩的不是女主角王春娥,而是男主角薛保。作为旁观者,薛保才是教子有方的行家。

《三娘教子》的情节也简单:薛倚父亡母去,靠庶母王春娥织布抚养和读书。薛倚在学堂被同学讥笑为无母之儿,气愤回家,不认三娘为母,语语顶撞,三娘怒不可遏,用刀砍断机布,表示欲断绝关系。有幸的是老仆人薛保竭诚劝导,薛倚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举着鞭子让母亲鞭打。其中有段唱词颇有意思:“望母亲高高举起,轻轻打下。你打在儿身上,却痛在母亲的心上…..” 这是义仆薛保教他这样说的,但恰好点到打儿教子的要害。

哪个孩子愿挨打?哪个父母愿打自己的孩子?那都是不得已而为之。打孩子,只不过是以前教育子女的一种方式而已。但只是打,解决不了问题,要触及灵魂才起到教育的作用。比如这出戏的前半部,王春娥因儿子不好好学习要打他,薛倚却说你不是我的亲身母亲,你无权打我,这才气坏王春娥导致断机。转机在义仆薛保,是他开导薛倚,让他认识到自己犯了大错误,教他跪着举鞭请母亲打的,那段有意思的唱词就是薛保设计的,可以说是概括了父母打孩子时的矛盾心态!因此这出戏最出彩的不是母亲王春娥,而是那个老薛保。全国各大剧种都有这出戏,出彩的几乎都是那个老生薛保!

通过打孩子来教育孩子,可以说是中国的特色传统文化。有句谚语是“黄荆条子下出好人”,或曰“人是苦虫,不打不成人。” 以前学校教育时兴体罚,即教师打学生天经地义,父母打孩子就更不用说了。这可说是封建陋习,如今不再实行了。媒体上常听到讲西方法律规定打孩子是犯法的,所以父母不敢打孩子。其实不仅打孩子,打任何人都是犯法的。我的一个侄儿在美国,他是一个典型的耙耳朵,或曰“妻管严”。一次二人因争端打起架来,而且打得很凶,最后不得不报警。警察赶来将我的侄儿捉住,要将他带到警署以示惩罚。我侄儿高呼错了:“是我被打,我受不过报的警,为啥抓我?!”警察一听愕然!

笔者没有在美国呆过,但在英国呆过不少时间,的确没有见过父母打孩子。但我感觉他们的父母子女间的感情淡薄。我结识了一个老太太,一个人住在一个一室一厅的公寓里,只是偶尔应邀去女儿或儿子家喝喝茶,显得很孤独,所以很珍惜我们这些外国朋友间的友谊。笔者去法国多次,呆的时间也不短,我发现法国人打孩子很普遍。无论在公园、在街道,还是在超市,我都见到过打孩子的。一次在家乐福购物,见一个十一二岁的孩子推着购物车跟在母亲后面,不小心推车撞到母亲的脚跟。那孩子马上说了一声“对不起!”,可是那母亲没有接受孩子的道歉,却赏那孩子几耳光,我也觉得有点过分。不过我感觉到法国人与父母间亲情关系很浓,与中国差不多。我的法国朋友工作单位离家较远,但每月必回家看望父母一次,大的节日必与父母兄弟聚会,平时也喜欢请父母或兄弟姐妹吃饭。

打孩子是不得已为之。除非有神经问题,谁愿无缘无故打孩子。又回到那颇有教育意义的《三娘教子》:高高举起,轻轻打下。打在儿的身上,痛在娘的心上!这就是中国传统的教子文化心态。但打,并不能简单说“教子无方”。西方人有不打孩子的,也有打孩子的,但西方的孩子都比国内的孩子容易成才,不在于打与不打,而在于教育理念。

川剧《三娘教子》左清飞饰王春娥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