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场夺目的快闪活动在繁华现代的衡山路上演,沪剧也能玩快闪?不少男女老少亲眼见证了这新奇的一幕:伴随欢悦的鼓点和时尚的Hip-Hop,从人群里走来的年轻人,用抑扬顿挫的优雅旋律熟稔地清唱吴侬软语。一首家喻户晓的沪剧紫竹调《燕燕做媒》,经过洋气现代曲风改编后,引发在场路人的跟唱。原来,这场另类的快闪,是首届上海沪剧艺术节的预热节目。
上海今年将首次迎来沪剧界共同举办的沪剧艺术节。2月28日至3月7日,“上海的声音——首届上海沪剧艺术节”将在奉贤举行,这是上海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沪剧节日,将汇聚全市7家沪剧院团的演出阵容,为传承本土文化奉上厚礼。采访中,上海沪剧院院长茅善玉说:“沪剧就像黄浦江的水,永远在流淌。我们没有太多的传统和程式,没有太多压箱底的老本子。没有变化就意味着死亡,所以我们每个戏从题材到创作到唱腔,都在求新求变。”
办节,让上海人说标准沪语
发源于吴淞江、黄浦江两岸田头山歌的沪剧,是上海人引以为傲的独特地方戏曲,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伴随着海派文化的形成,见证着浦江两岸的日新月异,也承载着上海这座城市的文化根脉和风土人情。一直以来,沪剧深受上海市民的喜爱,被亲切地誉为“上海的声音”,对于一个上海人来说,用自己熟悉的方言学唱一段戏曲并不是一件难事。从小浸润在戏曲里的中老年人士,更是把沪剧当作流行乐来哼唱。
但值得关注的是,在目前上海将近139个剧场里,每晚轮番上演的剧目,具备本土特色的沪语节目不多。前几年,上海的幼儿园、中小学生被规定,即使在下课后也不准说上海话;年轻一代中,流利说出一口标准沪语者越来越少。本土文化的缺失广受关注,如何加强对沪剧和沪语的传承与保护,成为上海本土文化建设的重要课题,沪剧艺术节由此也应运而生。
传承,“回娘家”升级“艺术节”
本土剧种、方言演绎,让沪剧在申城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6500平方公里的上海市郊更是沪剧的根基。由老一辈艺术家丁是娥倡导,石筱英、邵滨孙、王雅琴、杨飞飞、王盘声、汪秀英等艺术家纷纷响应的“沪剧回娘家”活动,自上世纪80年代起持续举办了10年,每逢新年,老中青三代沪剧名家深入市郊为城乡百姓表演,赢得了乡亲们的热情欢迎和喜爱。
2013年,上海沪剧院恢复沪剧“回娘家”活动,又让市郊观众新年在家门口看到喜爱的沪剧,过了一把“社戏”瘾。同时,其它沪剧院团也经常深入基层,下农村、进企业,送到普通百姓家门口。今年,上海沪剧院、宝山沪剧团、长宁沪剧团三大国有院团和勤苑沪剧团、勤怡沪剧团、文慧沪剧团、彩芳沪剧团等民营团体共襄盛事,将深受观众欢迎的“沪剧回娘家”活动升级为“上海沪剧艺术节”,以剧场正式演出、社区慰问演出、沪剧论坛、普及讲座、群众活动等丰富多彩的形式,深入基层社区民众,让喜爱沪剧的上海市民,感受一次名副其实的沪剧饕餮。
亮相,沪剧界唱响12台大戏
2月28日至3月7日,上海沪剧艺术节将落户市郊奉贤,与“美丽奉贤”第一届戏剧节同步进行。艺术节将汇聚全市7家沪剧院团,活动内容包括演出、论坛、讲座和下基层慰问等各种文艺活动约三十场。其中的12场主体演出,除开闭幕式之外,还将上演上海沪剧院的《邓世昌》和《金绣娘》、宝山沪剧团的《贤惠媳妇》、长宁沪剧团的《恩怨情未了》、勤苑沪剧团的《51把钥匙》、彩芳沪剧团的《母子岭》、文慧沪剧团的《庵堂相会》以及勤怡沪剧团的《巧凤求凰》等大戏。
除了剧场演出,艺术节还将组织由沪剧名家、(百姓)明星共同组成的沪剧小分队到基层,深入各镇社区、企业、敬老院等地,开展新春慰问演出。沪剧名家还将与当地居民中的沪剧明星同台演绎沪剧名段,并以走红毯的形式与老百姓零距离接触。此外,沪剧艺术节还将在社区学校开设一系列沪剧艺术普及讲座,并邀请专家学者举办沪剧论坛,研讨剧种传承、发展思路,推动普及传播。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