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逢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成立30周年,上周末团长茅威涛带着最新力作《二泉映月》来到南京保利大剧院。在南京这座既能接纳新思想又传承古典的城市,“茅迷”的热情十分高涨,演出消息公布之初,便已经一票难求。
幸运读者看表演热泪盈眶
当晚演出现场,演员们身着精致的民国服装,在华美的灯光舞台上尽情挥洒,一点没有古腔古调的陈旧感,视觉听觉上的享受,堪比任何一场流行演唱会。直到谢幕为止,不论男女老少的观众全程始终掌声喝彩声不断。
本报的20位幸运读者,也凭借赠票观看了《二泉映月》的现场演出。一位得到赠票机会、从北京特意赶来的观众,情绪非常激动。她按捺住激动的情绪告诉记者:“随着茅茅彻骨的演绎,我不时热泪盈眶,感受着不是茅威涛而是台上伟大音乐家阿炳的坎坷人生,重新认识了在课本里的那个阿炳深刻的内心,感谢给我这么好的一个观看机会,深深地感谢茅茅透彻心扉的演绎。”还有一位30多岁的女观众第一次看茅威涛的戏,眼睛都哭肿了:“阿炳少年意气、割不断与母体的联系、自我放逐、回归雷尊殿与少年自己的对话,这几场戏张力好蓬勃,茅威涛对于人物的演绎很丰满。”
戏剧只有在道德困境中才能成为诗
舞台上,茅威涛的魅力已经延续了30多年,而在演出之前,记者也有机会看到舞台下的茅威涛。就在演出的头一天下午,茅威涛和《蒋公的面子》导演吕效平,围绕“阿炳是否可以先锋?越剧如何变得诗化?”,在南京先锋书店展开了一次关于戏剧创新的对话。
吕效平是南京大学的博生生导师,对戏曲理论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用吕效平自己的话来说,一直被奉为先锋戏剧代表的茅威涛很早就引起了他的关注,曾写过一篇《茅威涛对于现代戏曲的意义》的文章。对此,茅威涛告诉记者,有缘结识吕效平其实恰恰正是因为这篇文章做引子。
对话现场,吕效平认为中国的戏剧家们仍然更愿意作为道德的代言人,很少有人尝试像莎士比亚那样,清晰地识别道德的边缘之处,体察和表现我们的悲剧性与荒谬性。关于瞎子阿炳,本来最大的戏剧张力就在于这个具有如此才华的音乐家,竟然如此堕落!但是茅威涛却费力地为阿炳的堕落行为找到动人的道德理由,成就出一个艰难的道德困境。戏剧重复道德只能成为应用文,只有在道德困境中才能使戏剧成为诗。
茅威涛用野心探索越剧的更多可能
茅威涛对此,谦虚地说道:“我只是做到享受人物,享受喜剧这个载体,并非有‘野心’,只是‘心野’而已,‘野’着一点点去尝试越剧的更多可能,‘野’着一点点去探索越剧的边界。”记者发现,凡是茅威涛出现的地方,无论是讲座,还是演出现场,都不乏热情的年轻观众。也许,这也恰恰证明了茅威涛坚持用探索与创新不断拓展戏迷的审美预期,争取到了更年轻、更现代的新观众是切实有效的。中国戏曲能不能与时俱进,长存于世,就看它能不能有幸产生创造性的天才艺术家。茅威涛,或许就是一个。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