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大了,年味越来越少了。”身边的“00后”小学生胜广如此感叹。
年味是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
对于出生成长于黄梅戏之乡——安徽省安庆市的我来说,年味是腊月里跑到邻村看本地剧团在田间地头临时搭建的舞台上表演的不知名的黄梅戏曲目,是除夕下午妈妈在灶上炖肉的香味儿和电视机里不明其意、只觉唱腔优美的黄梅戏,是大年初一清晨双脚所穿的妈妈新纳的千层底,是正月里村民自发组织的舞狮队在本村和邻近村庄挨家挨户的表演……
安庆人乃至安徽人爱听黄梅戏如同四川人嗜辣一般深入骨髓,汲取了这片土地的营养而生的黄梅戏,又深深地烙印于这片土地上子子孙孙的心间,黄梅戏是安庆人、安徽人骨子里的骄傲。
“听过沪剧、庐剧、京剧,还是最喜欢黄梅戏。”身居上海的安庆姑娘小兰说道。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你我好比鸳鸯鸟,比翼双飞在人间!”黄梅戏的这一经典唱段为无数人所熟知。然而,包括本地人在内的中国人对黄梅戏的认知仅仅停留在《天仙配》、《女驸马》等经典剧目上。安徽省黄梅戏剧院的改编本《天仙配》是1953年9月在安庆首演的,已有60余年;《女驸马》诞生于1958年,也已经57岁了。
“小时候,电视里经常播黄梅戏音乐电视剧。有意思的要数村里戏台上的演出,演出中会穿插一些幽默搞笑成分,小孩大人都比较喜欢。那时候的听戏、看戏氛围特别好,现在几乎没有机会听到、看到黄梅戏了。”小兰说。
兴起于乡野之间的黄梅戏多取材于民间传说和民间生活,天仙配、牛郎织女、夫妻观灯、打猪草、打豆腐等均可入戏,占据舞台中心位置的往往是平民百姓、小人物,表达着对封建礼教或封建制度的批判。黄梅戏不仅因为其优美的唱腔,更因为其贴近老百姓的生活,得到无数人的喜爱与传唱。
然而,如今的安庆乡野间很难寻觅到黄梅戏的踪影,除夕的下午唯有伴着“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在心里静静等待除夕年夜饭,耳边的黄梅戏声只留在记忆里。翻阅资料,我们发现,黄梅戏艺术工作者们一直没有停歇创作的脚步,一直都在进行剧本和舞台形式的创新。《徽州女人》把形体语言作为重要舞台手段,《雷雨》将经典的话剧与黄梅戏结合,《公司》是一部完完全全的现代戏……然而,它们并没有为大众所熟知。
一头是大量新作的产生,另一头却是无剧可看的大众,这种困境亟须打破。党的十八大指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不能仅仅停留在思想意识上,更要有切实可行的、有效的行动。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