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书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是最为自由最能体现书家个性的书体。本文对历代草书大家及作品进行祥尽分析,进而对草书的气质有了更明确的认识。草书并非是楷书的快写。自汉到今草书作为一种艺术书体,一直伴随着官方文字流传下来生生不息。草书极为野逸,突出表现为一个“变”字。草书是书家个性展现的最佳形式,是摆脱实用功利的纯艺术作品形态。
草书的概念,我们能见最早的记载,是东汉光和年间的辞赋家赵壹的《非草书》。一般人认为,这是刁难草书的始祖。我却认为他对草书的批评颇有见地。他说:“草本易速,今反难而迟,多指失矣。”他批评当时那些写草书的人,徒效其形,不得其神,违背草书规律,矫揉造作。“凡人名殊气血,异筋骨,心有殊密,手有巧拙。书之好丑,在心与手,可强为载?若人颜有美恶,岂可学以相若耶?”草书因人而异。各具面目,本是对的。但认为草书不可学,则走向一个极端,有违事实了。闪烁在中国浩瀚书史上的夺目群星、草书大师们,无一不是广闻博取,刻苦努力,学而有成,自成风貌的。被人们尊奉为“草圣”的张芝、张旭、怀素、黄庭坚等,莫不如此。
草书的萌芽,从甲骨卜辞就开始了。那种不自觉的率意刻画,已露草书端倪。春秋战国的简帛文物的出土,似为目前所能见到的行草书的最早实物了。但它被视为俗书,不得官方承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