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当前位置:汉程网 >艺术 >戏曲 >评剧 >正文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莲花落音乐概述(一)

陈钧

一、散花乐与莲花落

莲花落是由隋、唐时代,佛教僧侣们于民间宣讲佛经演唱的一种带有募化性质的唱导音乐──《落花》或《散花》演变而来的民间音乐形式。唐道宣《续高僧传》卷三十中写道:“世有法事,号曰《落花》,通引皂素,开大施门;打刹唱举,抽撤泉贝。别请设座,广说施缘,或建立塔寺,或缮造僧务,随物赞祝,其纷若花,士女观听,掷钱如雨。至如解发百数,数别异词,陈愿若星罗,结句皆合韵,声无暂停,语无重述,斯实利口之銛奇,一期之赴捷也。”在这段文字中我们看到,从汉、六朝到唐代,佛教在中国发展很快。佛教思想及其仪轨、佛事活动,逐渐从寺院走向民间。“唱导”是佛教用于宣讲佛经的一种音乐制度。它主要用宣传因果报应、人生无常、往生西方净土等内容,来达到化导世俗的目的。唱导的曲调往往带有民歌风格。在《落花》、《散花》这种唱导中,特别强调“指事适时”、“随物赞祝”、“出语成章”等随机应变、见景生情的即兴演唱特点。这些特点均为后来的莲花落所继承。在漫长的岁月中莲花落由佛教僧侣的募化形式逐渐世俗化为一种常用于民间岁末驱傩、沿门逐疫的民俗和娱乐活动中的歌舞表演形式。后来这种歌舞表演形式逐渐为民间乞讨者采用,作为了谋生的手段。较早记载打莲花落行乞的,见之于南宋普济撰写的《五灯会元》中记述俞道婆的故事:“俞道婆,金陵人,卖油糍为业。一日,闻贫子唱‘莲花落’云:‘不因柳毅传书信,何缘得到洞庭湖?’忽然契悟。”而更多的便是作为祭神和娱乐活动的内容,被广泛运用于迎神赛会、节日社火中。唐、宋以来,由于佛曲的兴盛和俗讲风行,百姓们以极大的兴趣参与寺院的佛事活动,把庙会作为主要的娱乐场所,在庙会上举办各种活动。因此,寺院与民间在音乐上得以相互交流和影响,佛曲与民间音乐得以密切结合,佛教音乐日渐世俗化。唐代诗人姚合在《听僧云端讲经》诗中描述了百姓们热衷于寺院讲经的情况:“无上深旨诚难解,唯是师言得其真。远近持斋来谛听,酒坊鱼市尽无人。”宋代《僧史略》卷下《结社法集篇》亦记载了上述活动的盛况:“近闻周郑之地邑多结守庚申会,社集鸣铙鼓,唱佛歌赞,众人念佛行道,或动丝竹,一夕不睡。”佛教的唱导音乐《落花》、《散花》在这种活动中,逐渐演变为民间的莲花落。

《落花》和《散花》的文字内容至今已极少见了。从日藏四十七卷《转经行道愿往生净土法事赞》卷上中的《请观世音赞》中,还可以见到保存到现在的佛经中的《散花乐》:

奉请观世音,散花乐,     慈悲降道场,散花乐。

敛容空里现,散花乐,     忿怒伏魔王,散花乐。

腾身振法鼓,散花乐,     勇猛现威光,散花乐。

手中香色乳,散花乐,     眉际白毫光,散花乐。

这种《散花乐》为五言上下句式韵文,每句后均加一“散花乐”泛声①。这大约就是《散花乐》名称之由来吧。敦煌出土的唐人写卷中也有些《散花乐赞文》。现将敦煌卷子S1781号中所录之《散花乐赞文》引录如下:

散莲花落散花梵,          散莲花落满道场。

启首归依三学满散花乐,   天人大圣十方尊 满道场。

昔在雪山求半偈散花乐,   不顾躯命舍全身 满道场。

巡历百城求善友散花乐,   敲骨出髓不生嗔 满道场。

帝释四五捧马足散花乐,   夜半逾城出宫 满道场。

苦行六年成正觉散花乐,   鹿院初度五归轮 满道场。

弘誓慈悲度一切散花乐,   三乘说教济群生 满道场。

大众持花来供养散花乐,   一时举手散虚空 满道场。

这种《散花乐赞文》为七言上下句式韵文,每句后亦有泛声。特别从头两句词的“散莲花落”中,我们似乎可以推断出莲花落名称的由来了。

从以上两种《散花乐赞文》的唱词来看,它们均与汉代“相和歌”基本相同,都是“有辞、有声”②。因此,我们可以看出这时期佛教唱导音乐与古乐府民歌的密切关系。由于佛教在民间的流传,百姓们信奉佛教,他们把对生活的美好愿望寄托于佛门。这样,唱导活动与人民的关系愈加亲密,《散花乐》亦日趋世俗化。如宋、元之际如瑛在《高峰龙泉院因师集贤语录》卷之九《诸般佛门事》里保存的《散花文》:

切以风恬籁悄,斗转星移,乃圣贤降鉴之时,正凡庶投诚之际。道场冰洁,法侣云臻,宜散天花,恭陈佛宝。是花也,善根种植,心地栽培。发生不假于阳春,闭谢无关于造化。撷群萼妙于金盘之内,冷艳无尘;剪轻俏于玉指之端,消香遍界,巧逾地产,妙夺天工。帝释散处,而叶叶真如;达摩传来,而枝枝般若。诗客巧思吟不就,画工移笔难写成。只今信手拈来,便好当场散献,供养佛法僧三宝。普资天地水万灵,我等虔诚传花说偈。偈曰:

春来百卉号为王,       雨后东篱分外香。

冷淡水边藏脏花,       娑婆月里占秋光。

武陵曾发千株艳,       太华今开十丈芳。

一种灵苗非北苑,       都去此地助敷扬。

保   安

佳人机巧夺天工,       剪出奇花有异同。

今对圣前劝捧兽,       更祈福寿永无玷。

祈   嗣

佳人妙手夺天机,       裁剪芳英分外奇。

捧向佛前陈至恳,       愿求吉梦应熊罴。

还   愿

还思恩无愿心圆,       剪绿裁红献法筵。

惟愿慈悲垂摄受,       从今福庆永绵绵。

保   胎

此花浑不假栽培,       无雨无风自在开。

捧献金仙求福利,       愿祈胎甲永无灾。

乞   巧

是花非假亦非真,       掌上擎来别是春。

奉献法王何所愿?        心工妙巧付当人。

忏   发

年来丝发未如心,       切虑生前值业因。

细剪奇花求忏雪,       云鬓霭霭镇长春。

祈   蚕

农桑天下最为先,       蚕养将祈十倍全。

须仗献花诸佛力,       吉祥如意是丝棉。

荐   亡

非桃非李自然鲜,       清净还同火星莲。

此夜此时亲献佛,       愿祈滞魂早升天。

荐   亡

此花不与众花同,       心地栽培造化工。

散向人天资逝魄,       早升九品紫莲中。

奉   道

持花昔日献燃灯,       无上菩提果自圆。

是夜筵前亲献佛,       愿求早悟性中天。

这段《散花文》无泛声,是写作时省略了。唐、宋时期文人们仿制古体民歌,倚声填词时往往如此。但在演唱中一般很自然地加入泛声。后来,许多诗歌的泛声由于被文人们省略而失传。如明、清的“竹枝词”几同唐人绝句。所幸的是直到清末民初,甚至到当代,莲花落的泛声仍被保留着。不过在流传过程中,乞食莲花落的泛声大约逐渐被省略了,变成为上下句循环反复的数唱形式。这种数唱式莲花落一般旋律较简单。与此同时还出现了以说代唱的数板形式,如数来宝。

二、四季莲花落和叙事莲花落

隋、唐是佛教发展的极盛时期。这一时期佛教音乐在民间流传得更广,与民间音乐的结合和互相影响更为明显。自六朝至唐、五代,民间歌曲和佛教唱导音乐的发展中,出现一种特点。即由于表现内容不断世俗化, 民歌和唱导音乐更加广泛深入地反映民间的生活景象,唱词的篇幅随之增大,于是就有了四时(四季)、五更、十二时(时辰)、十二月、百岁等体裁。一般把唱词写成四段、五段、十段、十二段等形式。这类民歌、俚曲如六朝的《子夜四时歌》,唐代的《叹五更》、《太子五更转》、《天下传孝十二时》、《禅门十二时》、《南宗赞》(五更转)、《太子入山修道赞》(五更转)等。这些歌曲在唱词格式上往往有一种规式,即唱“四时”的歌词一般为五字齐言或七字齐言的形式。唱 “五更”、“十二时”的歌词早期为“三、七、七、七”格式,稍晚些又出现了“三、三、七、七、七”的格式。这种唱词格式的变化在《散花乐》乃至后来的莲花落中均能反映出来。

《散花乐》在长期的流变中,吸收了民歌“四时”、“十二月”等结构形式,慢慢地形成了“四季莲花落”和“叙事莲花落”两种不同的样式。如明代朱有炖的杂剧《李亚仙花酒曲江池》之第四折中的一段莲花落即四季莲花落。唱词如下:

到春来,正月二月三月是艳阳天,(和),见才子共佳人,绿杨中,红杏外,载香车,乘宝马,来来往往斗骈阗,(和)。见几对黄莺儿,粉蝶儿,衔泥的,唤友的,偷香的,采蜜的,闹喧喧,(和),城里人,城外人,为士的,为农的,为工的,为商的,都来庆贺太平年,(和)。
到夏来,四月五月六月是炎热天,(和),见才子共佳人,凉亭中,水阁上,卷珠帘,开翠幙,悠悠韵韵的奏冰弦,(和)。见几对锦鸳儿,玉鹭儿,游鱼儿,蜻蜓儿,同栖的,共路的,跃波的,点水的,戏满一池莲,(和),城里人,城外人,为士的,为农的,为工的,为商的,都来庆贺太平年,(和)。
到秋来,七月八月九月是渐凉天,(和),见才子共佳人, 乞巧亭,玩月馆,东篱边,南楼上,欢欢喜喜的看婵娟,(和)。见几对鸣鸠儿,促织儿,苍鹰儿,白雁儿,唤晴的,泛露的,决云的,传信的,咿咿哑哑落霞边,(和),城里人,城外人,为士的,为农的,为工的,为商的,都来庆贺太平年,(和)。

到冬来,十月十一月十二月是冻云天,(和),见才子共佳人,拥红炉,开暖阁,玩梅花,赏瑞雪,齐齐整整列华筵,(和)。见几对寒鸦儿,冻雀儿,鶺鸽儿,黄鹄儿,投宿的,争梅的,搏风的,在原的,冲散了一林烟,(和),城里人,城外人,为士的,为农的,为工的,为商的,都来庆贺太平年,(和)。
这是现存最早的一段四季莲花落。后来明代徐霖依上述同样故事所作的传奇《绣襦记》第31出《襦护郎寒》中也写了一段四季莲花落。唱词如下:

一年才过,不觉又是一年春,哩哩莲花,哩哩莲花落也。小乞儿也曾到东岳西庙里赛灵神,哈哈莲花落也。小乞儿摇槌象板不离身,哩哩莲花,哩哩莲花落也。只听得锣儿铴铴铴、鼓儿咚咚咚、板儿喳喳喳、笛儿吱吱吱、夥里夥里夥、夥里夥里夥,小乞儿便也曾闹过了正阳门,哈哈莲花落也。只见那树荫之下,香车宝马,高挑着闹竿,挨挨拶拶哭哭啼啼都是女妖娆,哩哩莲花,哩哩莲花落也。又见那财主每,荒郊野外,摆着杯盘,列着纸钱,都去上新坟,哈哈莲花落也。

一年春尽不觉又是一年夏,哩哩莲花,哩哩莲花落也。只见那财主每,凉亭水阁,散发披襟,手执纨扇,冰盘沈李赏浮瓜,哈哈莲花落也。又只见一只小舟儿,轻摇谩棹,短缆孤蓬,提着鲜草,穿着鱼鳃,手执莲台赏荷花,哩哩莲花,哩哩莲花落也。惊起那水面上鸳鸯儿,一双双、一对对,忒楞楞腾、忒楞楞腾,飞过了浪淘沙,哈哈莲花落也。缕金的破瓢,碾玉妆成金系腰,这话教人笑,我在莺花市上打围高。叫化些马打郎羊皮背通行钞;叫化些赤金白银珍珠玛瑙;叫化些双凤斜飞白玉搔;叫化些八宝妆成镶嵌绦;叫化一个十七十八女妖娆,在怀儿中搂着。因此打上一回哩哩莲花,哩哩莲花落也。

一年夏尽不觉又是一年秋,哩哩莲花,哩哩莲花落也。只见那财主每,插着黄花,簪着红叶饮金瓯,哈哈莲花落也。可怜那小乞儿寂寂寞寞夜间愁,哩哩莲花,哩哩莲花落也。又见那北来的孤雁儿伊伊哑哑过南楼,哈哈莲花落也。叫着那个官人们、娘子们,有甚么吃不尽的馒头皮儿、包子咀儿、麻饼屑儿、馓子股儿共馍馍,哩哩莲花,哩哩莲花落也。舍些与小乞儿也,强似南寺烧香,北寺看经,请着和尚,唤着尼姑,洴洴澎澎,叮叮咚咚,打着铙钹,持斋把素念弥陀,哈哈莲花落也。

一年秋尽不觉又是一年冬,哩哩莲花,哩哩莲花落也。只见揉绵下絮舞长空,哈哈莲花落也。可怜见小乞儿曲曲深深把身躬,哩哩莲花,哩哩莲花落也。只见头顶上淅淅索索起了几阵腊梅风,哈哈莲花落也。只见那财主每,红炉暖阁,羊羔美酒拥娇娥,哩哩莲花,哩哩莲花落也。我想有时节,绒毛毯儿,高丽席儿,红绫被儿,那些铺盖睡了好快活,哈哈莲花落也。

这套四季莲花落在戏中,每段之间原本插入一支〔醉太平〕的,这里一并略去。

以上是以春、夏、秋、冬四季为四段的两套莲花落。唱词都是以七言为基础的上下句式韵文。在句中常加入三字或四字一组类似“滚唱”的垛句是这种莲花落较突出的特点,因此使我们感到这种莲花落似乎并非七字齐言,几为杂言了。不过仔细辨认,仍可发现它原是七字齐言的规式。唱词中于每句前常加有“到春来”、“小乞儿”,或用“小乞儿也曾到”、“只见那财主每”,这种头一句三字或“三、三”式六字的句式。这说明了四季莲花落虽经几代演变,仍然在唱词上保留着唐、五代民歌体的痕迹。

叙事莲花落是《散花乐》在流传中受到唐、五代民歌的影响,吸收了“十二月”、“百岁”等民歌的结构特点形成的。常见的有《十二月古人名》、《百花名》、《写十字》、《十转莲花落》、《十二棵树开花》、《十朵花》等种类繁多。较早的叙事莲花落,我们尚可从明、清以来流行的,以演唱佛经故事和讲唱经文为主要内容的宝卷中见到。如《双金花宝卷》旧抄本中所载的《十二月花名、鸟兽灯名莲花落》:
正月里,手执茶花女孩童,移步庆贺金阶中。蟠桃会上笙箫乐,四海升平降世通。

二月里,花神手执杏花开,来了福禄寿仙翁。有道君皇治盛世,花神拜贺并仙童。

三月里,花神手执桃花开,仙子生得美娇容。官清国泰民安乐,五谷丰登仓廪中。臣愿万岁增长寿,与民同乐看灯红。万寿无疆千万载,年年庆贺月当空。

四月花神是蔷薇,蔷薇开放甚丰隆。红粉佳人夸我好,好的是,蚕桑时候满枝红。数九冰霜全不怕,新枝根发子孙荣。

五月里,花神石榴开,端阳节,菖蒲高挂画堂中。垂杨柳多是同淘友,他穿绿来我穿红。丰年富贵渔家乐,香山九封老寿翁。

六月里,花神是并蒂莲,香风吹送玉堂中。茉莉芝兰香家客,我绿叶扶在水边风。瑶池里常到朝王母,观世音莲台叠重重。

七月里,花神巧相逢,凤仙花颜色真姣容。绿叶红花枝梗嫩,常到深宫粉墙边种。天下太平人安乐,万岁长春万年红。

八月花神丹桂逢,明月当头照在空。团团围绕打千盏,一行鸿雁过墙东。月殿中,常与嫦娥伴,降凡间,金阶拜九重。

九月里,菊花甚丰隆,东篱移到画堂中。国朝祥瑞花争胜,万岁千秋万代荣。万民感戴君王德,共祝千秋老寿翁。

十月里,花神是芙蓉,小阳春应发满枝红。百兽飞禽来上寿,祥光照耀广升东。花赛牡丹人增寿,家家饮酒醉蒙蒙。

十一月里来是仲冬,瑞雪飘飘落出兆丰隆,银山摇动飞玉笛,堆集巫山十二峰。

十二月,花神手执梅花片,花神穿绿穿红众仙童。君子名人都见爱,插在高堂景屏中。

就把花名来唱完,       连接就唱鸟灯笼:

鸟灯千万鳌山会,       百鸟朝王分雌雄。

当中凤凰高高立,       孔雀屏开赛艳容。

金鸡采毛蜈蚣笃,       仙鹤双双在栖松。

黄鹤楼中吹玉笛,       喜鹊噪报当门空。

野鸭口衔荇萍草,       鸿雁立在塘路中。

鹭鸶摸鱼水底看,       鹞鹰拖鸡在半空。

鹦鹉口吐人言语,       白鹭飞在半天中。

乌鸦飞向南方去,       鸳鸯颈眠在栖松。
紫燕来去成双对,       飞到玳瑁梁上去作宗。

孔雀屏开对喜鹊,       白鸥相对燕来红。

柳藏鹦鹉花藏莺,       凤落梧桐鹤立松。

唱不禁天上飞禽鸟,     接唱走兽说情浓:

獬豸张牙舞爪惊人怕,   狮子狞睛光明出神风。

白狼光辉灿烂甚貌恶,   青熊自在逍遥坐正中。
猛虎开口凶恶怕,       麋鹿衔花摘草通。

白象鼻卷千斤力,       狡兔身如白雪同。

猿猴扒到枯松顶,       挂印封侯一阵小蜈蜂。

这两段莲花落几乎与《散花乐》形态相同,均为七言上下句式韵文。不过《十二月花名》段中,每段前三个字“×月里”,更显出唐、五代民歌《十二月》的特点。据此我们可以认为,这段莲花落虽为清代版本,但它仍是古体莲花落。关德栋先生谈及这两段莲花落时,说这种宝卷清末另一种通行的唱词“只是用十二月小曲的规式,每月唱一传说故事的内容(象朱买臣、西施、杨六郎、蔡伯喈、董永等人的故事),并非是莲花落曲词。”③我以为莲花落的内容和形式并非一成不变的,从《散花乐》到莲花落的历史已经证明了这种变化。这些清末通行的宝卷中所唱的莲花落,正是莲花落在清代的又一种变化形式。这一时期莲花落所表现的内容,已从“惊醒世俗、感叹人生”和“描写景色、抒发感情”向叙述故事转化了。其实,从清代前期,叙事莲花落就在“十二月”、“十朵花”等民歌体外,又有了完全叙事的,以七言上下句式韵文为特点的多段体形式。如清乾隆六十年(1795)刊行于北京的《霓裳续谱》卷七中有莲花落《郭巨埋儿》。这段莲花落演唱了好几个故事,即完全叙事的莲花落。其中的一部分在清末荡调音响中尚能见到(后面将予以介绍)。现将莲花落《郭巨埋儿》唱词引录如下:

郭巨埋儿是头一孝,惊动增福是共财神。为葬子去把他亲娘救,地门开,现出了聚宝盆。咱把这二十四孝且靠后,听我说忠奸节烈的古人名。周学士岳元帅,平辽公薛仁贵,人人称他是忠臣。潘仁美严嵩和张士贵,人人可恨他是奸臣。尽忠报国的岳元帅,赤胆忠心把金邦平。秦桧定下绝户计,奸心瞒昧就害忠良。蜜蜡丸包藏把书来下,假金牌调进了临安城。元帅岳云共张宪,爷儿仨死在那个风波亭。风波亭屈死了忠良将,人人听说气不平。恼恨秦桧这死业障,万古千秋就落了骂名。善恶到头是终有报,打在了阴曹地府永不翻身。

颜佩韦是苏州的都光棍,一生爱打个抱不平。为救乡亲就丧了命,云阳市里就问了典刑。哥五啊,齐喝彩,说是好啊,咱就死的爽快,人人称他是好汉英雄。他道说大丈夫生而何欢,死而何惧,迟十年又是五个小后生。我说的这话爷们不信,虎邱山下现葬着五墓坟。咱把这忠孝节义且靠后,要两个钱吃顿饭,下了店好去安身。

闻听说太爷你就多好善,周济穷人是爱怜贫。常舍常有你就常常富,增福增寿你是活财神。快些打包,你就作个领袖,人前显贵,也是傲里夺尊。舍个罢来你就撩个罢,后辈儿孙去会连登。各自洗脸是各自好看,别学那一种刻薄人。高抬贵手,你就撩个罢,仗义疏财,你是世路人。舍不得给钱,他装听不见,可怜俺们是他乡在外的人。

姐姐妹妹就听着我唱,把我的委屈就提上一提。奴家今年刚十七,终朝每日想女婿。媒婆子不来把我问,爹妈话儿也不提。不论穷富找个主,就是那胡子、麻子、胖子也是好的。娶我不用那个花花轿,骑上我爸爸那个葱白驴。姐姐妹妹就接个下韵,听我表梁山泊的古人名。梁山上有个宛子城,聚天下众英雄。有李逵黑旋风,孙二娘顾大嫂一丈青。武松景阳岗上打过虎,力劈任元是燕青。时迁他教鼓上蚤,还有石秀共杨雄。共总一百单八将,替天行道的宋公明。把你的替天行道是且靠后,听我表宋朝一大臣。宋朝有个包丞相,昼断阳来夜断阴。黑驴儿告状救主难,定远县里断乌盆。草桥也曾断过后,一根钉断出两根钉。因为错断了颜查散,才惹得五鼠闹东京。成了精的耗子,你就算不了事,听我说上一部反西厢。李逵坐在西厢等,张飞跳过粉皮墙。二人才把佳期会,捉奸服毒的楚霸王。传书寄柬猪八戒,夜打登州是红娘。敬德拷寇承御,④长亭饯别的秦始皇。立杀四门的莺莺姐,大闹天宫武大郎。〔尾〕莲花落打完收拾起,各胡同串着把钱来要,有那整吊的那钱,老爷,就是那苏元也是好的。太爷们啊,满街上要伙计,咱们今有缘,众位大爷们还要打采,要也是要不着,可就饿坏了我了。

除表现内容之外,就曲词规式来说,清代流行的叙事莲花落如关德栋先生所说的那种“十二月”形式,也不是句句加泛声了。而是四句一段,只在后两句加入泛声。这也是莲花落在形式上的变化。就《郭巨埋儿》来讲,其泛声只在每一个故事的段落中,于开头两句和末尾两句加入。中间数句均无泛声。其实上述两种形式即是清代以来流行于民间的“金钱莲花落”。

数唱莲花落亦属于叙事莲花落范畴,它是从金钱莲花落唱段结构中无泛声数唱形式上下句衍变出来的一种形式。

现在我们大多只能从元、明杂剧、传奇中见到四季莲花落。由于唱词局限于“四季”的格式,很难适应日益发展的民间娱乐活动的需要,故长期以来变化不大。叙事莲花落则不然,它一般唱词段数较多,特别是摆脱了“百岁”、“十二月”词体结构的束缚,大大加强了叙事功能,遂使自身得以飞快发展,形式更为多样化。如《蓝桥会》、《王小赶脚》、《秦琼观阵》、《摔镜架》、《杨二舍化缘》、《陈琳救主》、《逛花园》、《孙继皋卖水》、《安安送米》、《老妈开》等等种类极多。四季莲花落所见在元、明杂剧、传奇中保留较多。如在据唐代白行简之《李娃传》所编的几个元、明杂剧和传奇中。象元石君宝的杂剧《曲江池》之第二折;明朱有炖的杂剧《李亚仙花酒曲江池》之第四折;以及明徐霖的传奇《绣襦记》第31出《襦护郎寒》中。元关汉卿的杂剧《金线池》,明王世贞的传奇《鸣凤记》、周履靖的传奇《锦笺记》等等许多戏中也都运用了四季莲花落。明成祖朱棣曾在御制《诸佛世尊如来菩萨尊者名称歌曲》卷十九至二十八中,共录有佛曲《普法界之曲》254支,并注云:“即四季莲花落”。这些莲花落的泛声均为“南无阿弥陀佛”。当知佛曲中莲花落亦有不用“哩莲花落”为泛声的形式。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四季莲花落在元、明两代之兴盛。但其曲谱只有《绣襦记》中郑元和所唱的一段,和昆曲《渔家乐·端阳》中的一段现在还可以见到。四季莲花落似乎从明末清初就逐渐被冷落了。在民间歌唱中,除《渔家乐·端阳》中的莲花落还能见之于清末的荡调中外,而真正在民间流传的非戏剧中的四季莲花落几乎早就绝迹了。(待续)

————————

注:

①泛声亦称“和声”,是古代曲词中的一种衬词或衬句,同现代歌曲中之帮腔。

②《乐府诗集》卷二十六《相和歌辞》序曰:“又诸曲调皆有辞、有声。……辞者,其歌诗也;声者,若‘羊吾夷’、‘伊那何’之类也。”

③《曲艺论集》第36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新1版。

④此句应为“敬德拷打寇承御”原文缺“打”字。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