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花落音乐概述(一)
陈钧
一、散花乐与莲花落
莲花落是由隋、唐时代,佛教僧侣们于民间宣讲佛经演唱的一种带有募化性质的唱导音乐──《落花》或《散花》演变而来的民间音乐形式。唐道宣《续高僧传》卷三十中写道:“世有法事,号曰《落花》,通引皂素,开大施门;打刹唱举,抽撤泉贝。别请设座,广说施缘,或建立塔寺,或缮造僧务,随物赞祝,其纷若花,士女观听,掷钱如雨。至如解发百数,数别异词,陈愿若星罗,结句皆合韵,声无暂停,语无重述,斯实利口之銛奇,一期之赴捷也。”在这段文字中我们看到,从汉、六朝到唐代,佛教在中国发展很快。佛教思想及其仪轨、佛事活动,逐渐从寺院走向民间。“唱导”是佛教用于宣讲佛经的一种音乐制度。它主要用宣传因果报应、人生无常、往生西方净土等内容,来达到化导世俗的目的。唱导的曲调往往带有民歌风格。在《落花》、《散花》这种唱导中,特别强调“指事适时”、“随物赞祝”、“出语成章”等随机应变、见景生情的即兴演唱特点。这些特点均为后来的莲花落所继承。在漫长的岁月中莲花落由佛教僧侣的募化形式逐渐世俗化为一种常用于民间岁末驱傩、沿门逐疫的民俗和娱乐活动中的歌舞表演形式。后来这种歌舞表演形式逐渐为民间乞讨者采用,作为了谋生的手段。较早记载打莲花落行乞的,见之于南宋普济撰写的《五灯会元》中记述俞道婆的故事:“俞道婆,金陵人,卖油糍为业。一日,闻贫子唱‘莲花落’云:‘不因柳毅传书信,何缘得到洞庭湖?’忽然契悟。”而更多的便是作为祭神和娱乐活动的内容,被广泛运用于迎神赛会、节日社火中。唐、宋以来,由于佛曲的兴盛和俗讲风行,百姓们以极大的兴趣参与寺院的佛事活动,把庙会作为主要的娱乐场所,在庙会上举办各种活动。因此,寺院与民间在音乐上得以相互交流和影响,佛曲与民间音乐得以密切结合,佛教音乐日渐世俗化。唐代诗人姚合在《听僧云端讲经》诗中描述了百姓们热衷于寺院讲经的情况:“无上深旨诚难解,唯是师言得其真。远近持斋来谛听,酒坊鱼市尽无人。”宋代《僧史略》卷下《结社法集篇》亦记载了上述活动的盛况:“近闻周郑之地邑多结守庚申会,社集鸣铙鼓,唱佛歌赞,众人念佛行道,或动丝竹,一夕不睡。”佛教的唱导音乐《落花》、《散花》在这种活动中,逐渐演变为民间的莲花落。
《落花》和《散花》的文字内容至今已极少见了。从日藏四十七卷《转经行道愿往生净土法事赞》卷上中的《请观世音赞》中,还可以见到保存到现在的佛经中的《散花乐》:
奉请观世音,散花乐, 慈悲降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