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甄嬛》剧照。由钱惠丽饰皇帝(左)、陈颖饰华贵妃(右)。(上海越剧院供图)
上海越剧院新作《甄嬛》连演20场,盈利已成定局。在继承流派的同时他们一直在思考——
“梁祝”“红楼”外,越剧还能演什么(附照片)
越剧《甄嬛》近日在天蟾逸夫舞台驻场连演20场,并推出“明星示范版”和“青年版”三组演员阵容,引起业界关注。“近年来,戏曲演出市场不是太理想,新编排的戏曲剧目往往在一个剧场只能演两三场。所以,推出《甄嬛》时,我们心里并不是很有底。”上海越剧院院长李莉说。眼下,该剧前15场的平均出票率超过八成,后5场也都在六成以上,远远超过预期,盈利已成定局。
《甄嬛》驻场的成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业内对越剧以及上海越剧院的评价:越剧是最有市场号召力的戏曲剧种之一;上海越剧院则是中国极具市场号召力的越剧院团。有意思的是,与此同时,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毛时安和傅谨都不约而同地对记者表示:上海越剧院是一个用心血来侍奉传统、侍奉流派的院团。越剧的十多个流派,在上海都得到了比较好的传承。一个以传承为主的戏曲院团,同时也成了一个具有一定市场号召力的院团。上海越剧院带来的启示是:戏曲只有在发展中才能传承好,但发展的前提是守住“剧种基因”。在忠实继承流派的同时,上海越剧院始终在思考一个问题:《梁祝》与《红楼梦》之外,越剧还能演什么?
传承,需要几代人攀登高峰的精神
从本月开始,一批流派特色鲜明的越剧传统骨子老戏,将陆续亮相上海舞台。戏迷们不仅可以集中欣赏到越剧各个流派的风华绝代,同时也能感受到上海越剧院对于流派继承的努力与坚守。
其中不能不提的当然是已经成为越剧代名词的《梁祝》与《红楼梦》。此番将要上演的《梁祝》,将采用一个甲子前盛极一时的袁雪芬、范瑞娟版,不仅保留了原剧精华,而且着重恢复了暌违已久的“送兄”、“哭灵”等段落,体现出浓郁的流派特色与经典魅力。而重新制作的《红楼梦》则将分别由钱惠丽、单仰萍领衔主演“名家版”,由杨婷娜、忻雅琴、李旭丹联合主演“青春版”。
对于上海越剧院的流派传承,毛时安是这么说的:“越剧的流派创始人基本都在上海。今天上海越剧院这批50岁上下的演员,从开始学戏起,就用一种圣徒般的精神,攀登流派传承的巅峰。而他们中的很多人,如今也的确都以继承流派而闻名。”其中最为典型的代表当属徐派传人钱惠丽。30多年间,她演了1200场《红楼梦》,成为继徐玉兰之后越剧舞台上观众最认可的“贾宝玉”。在很多评论家看来,钱惠丽代表了上海越剧院这样一批人:他们以全部的生命、所有的能量投入到流派的继承中,让流派在今天仍然活在舞台上。
傅谨这样向记者表示流派传承对于越剧发展的意义:“越剧流派的出现和形成比京剧晚很多。如果没有这批人认真地学习、忠实地模仿,那么越剧的流派大概就没有了。”
创新,将流派精神内核融入新的艺术形象
但以经典剧目的演出来继承流派并不是上海越剧院这些年来的全部。近两年,除了《甄嬛》(上下),上海越剧院还推出了原创大戏《双飞翼》等作品,在越剧舞台上掀起了一波“牛市”。
新戏为什么受到欢迎?有评论家分析说,这些剧目满足了观众对于越剧全盛时期优秀表演的依恋。比如,流派集中是《甄嬛》的一个重要特点:单单上本里,就包含了徐(玉兰)、王(文娟)、陆(锦花)、傅(全香)、范(瑞娟)、金(采风)、袁(雪芬)、吕(瑞英)等八个越剧唱腔流派,这在越剧作品中实属少见。
可以想象,如果上海越剧院没有众多的流派传承人,没有之前扎实的流派功底,便无法在表演中充分发挥出流派的艺术特长,也就无法让观众在观赏时得到满足。“剧种本体的基因是必须要继承的。但如果仅仅继承而没有创新,这个剧种也是走不远的。”李莉这样对记者说。
不断推出新剧目,正是越剧创新的应有之义。“新剧目能够深化演员对于表演技巧的理解,拓宽自己运用表演手段的能力,然后又能反过来强化演员表演经典剧目的能力。”傅谨说,“也许这些新剧目并不都能留下来,但是演员经过历练之后,对于经典剧目的理解会上一个新台阶。”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新创剧目我们看到,上海越剧院在传承的同时,为越剧的流派艺术开拓出了新的增长点。演员们在流派传承的基础上,自主有机地创造了新的艺术形象。也就是说,他们把握住了流派的精神内核,化成了自己的一套。
正是从这个角度,上海越剧院为在守成与创新间寻路的传统戏曲,提供了一个具有启示意义的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