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当前位置:汉程网 >艺术 >艺术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韩再芬的“发现”与“回归”——兼论黄梅戏的剧种发展

韩再芬,毫无疑问是当今黄梅戏界最优秀和最具有市场号召力的演员,由于她在黄梅舞台上宝贵的坚持,使得她在艺术和市场两个方面都最具有日益上升的声望和好评,这在当今黄梅戏界几乎没有之一。
这个几乎囊括了中国戏曲界所有奖项的演员[1],于2007年被正式定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于2010年亲率再芬黄梅剧院赴美访问演出,其几乎全部舞台作品演出资料被美国国会图书馆永久收藏。显然,这些已经不仅仅属于她个人的艺术成就,而是构成了对安徽地方戏曲文化甚至徽州文化的一个新的贡献。她的成功,也不再是传统戏曲界演员成不成“角儿”那么简单的一个评价,因为,“角儿”背后站着的是个人,而韩再芬,显然已经成为严凤英之后黄梅戏这个剧种的领军人物,她身后代表的不再是她个人,而是黄梅戏这个剧种。
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考察韩再芬表演艺术的发展历程,就对黄梅戏这个剧种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戏曲的当代发展具有了理论的价值和意义。我们也完全可以透过她,看到当代黄梅戏艺术在创新与传统之间做出的探索与追求。
一 “发现”与探索:韩再芬的“起点”与“拐点”
探讨韩再芬的艺术形成之途,以时间为参照也许可以发现很多有意义的问题,因为演员的“时间”就意味着艺术上的成熟和成长。韩再芬是这样一个演员,她坐科入行较早,享盛名亦早,纵观她的艺术之路,早期以《郑小娇》、《小辞店》等黄梅戏电视剧作品为代表作。
黄梅戏与中国其他三百余个地方剧种最不同的一点在于,它始终是与现代传媒结合程度最高的一个剧种。黄梅戏由地方戏而全国化的进程,是依托现代传媒完成的。上个世纪50年代,黄梅戏通过剧种的旗帜性人物严凤英走了一条“戏托人”的全国化道路,当时的黄梅戏,是各个都同样在走全国化进程的地方戏中走得最快、影响范围也最广的一个地方戏剧种。这其中,黄梅戏音乐的改革、作为民间传说而家喻户晓的《天仙配》故事、严凤英的艺术成就等多方面都是其能全国化的原因。不过一个更不能忽略的原因是《天仙配》、《女驸马》等所依托的戏曲电影的传播方式。如果说那是黄梅戏第一次依托一种传媒的力量走向全国的话,那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黄梅戏又第二次依托传媒力量由地方而全国化,这一次依托的媒体不是电影,而是伴随着改革开放逐渐走进普通百姓之家的电视,它的表现形式就是黄梅戏电视剧[2]。这些作品大都是首次并以黄梅戏音乐电视剧的形式改编与呈现,
点击展开查看全文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