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世昌》是上海沪剧院为纪念甲午战争120周年创排的新编沪剧,是沪剧舞台上较为少见的“男人戏”。用汝金山的话来说,“这是一个和战争有关的故事,所以无论是在音乐、唱腔表现上,都需要进行很大的创新,才能承载这样一出具有思考品格、诗意以及现代视角的历史悲剧,音乐上要有穿越时空的震撼,最重要的是要有热血男儿的气势”。因此呈现在舞台上的《邓世昌》,既考虑到了情感的温度,也考虑到了诗意维度。
这次的音乐设计也确实较之以往大不一样,如今声名在外的汝金山,从事沪剧作曲也已几十年了,对本行当自然了然于心,他坦言沪剧声腔上阳刚的部分本来就比较欠缺,这和演员自身的嗓音条件也有关系,比如演员的高音区不足,你若硬要拔高,当然会适得其反,而如果演员的中音区特别好,这就可以弥补,若是运用得当甚至可以出彩。这次为朱俭选择的是以王派唱腔为主,也吸收了其他剧种的声腔板式,是对传统的一种积极地改良,比如说剧中的一段“赋子板”设计就是如此,熟悉沪剧的观众都知道,[赋子板]——速度由中速逐渐过渡到快速和极快速,即所谓“三催头”;其节奏紧凑,旋律稍平,近似说白。唱词容量大,少则几十句,多至百余句,一气呵成,往往用于大段叙述。这次戏中的赋子板完整地运用了沪剧男声中王盘升的王派,原汁原味,并融会贯通,让老戏迷们过了把瘾。
在唱腔设计上,汝金山表示首先要理解剧本,因为人物不一样,情绪不一样,设计自然就要有区别。音乐永远只是一种手段,因为好听,才能更好看。凌月刚饰演的李鸿章,位高权重,老谋深算,用的是赵春芳老师的“春派”,李建华的“刘步蟾”用的则是稳健的邵派,一切从人物出发,目的是强化人物,烘托气氛。
汝金山说,沪剧《邓世昌》试图还原一段真实的历史,来反思这场战争失败的原因。全剧音乐创作最初的源泉,便是在那场惊心动魄的大海战中,邓世昌用生命做了最后的搏击,留下一个孤独,不屈的灵魂,后人有幸用音乐来书写这样一个悲情英雄,艺术的魅力也在于此,生生不息,深情如斯。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