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当前位置:汉程网 >艺术 >艺术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梅”梦成真再上征程——访梅花奖得主张艳萍

本报记者 左丽慧

时隔25年,郑州戏剧界再摘一朵“梅”——在有“中国戏剧界奥斯卡”之称的第27届中国戏剧梅花奖颁奖典礼上,来自郑州市豫剧院的国家一级演员张艳萍代表河南站在了最高领奖台上,为自己,也为河南、郑州挣得了一份难得的荣誉。这也是豫剧名家虎美玲之后,郑州豫剧得到的第二朵“梅花”。夺“梅”之路有什么难忘的经历、戏曲生涯悲欢几何?昨日,本报记者对张艳萍进行了采访。

“每个人的机遇不一样,但大部分机会都要靠自己去创造、争取。”说到自己的成长经历,性格沉静、稳重的张艳萍感慨颇多,“其实我并不很擅长人际交往,性格也偏内向一些,但是走上了戏曲这条路,只能使出全部的力量往前走。”

从小在父辈“豫剧摇篮曲”中入睡的张艳萍,对豫剧有着天然的热情和兴趣。15岁从戏校毕业,她就在荥阳县剧团开始了自己的戏曲之路,16岁就参加了河南省青年演员戏曲大赛,在一个赛事接一个赛事的锤炼中,张艳萍在当地剧团小有名气。1993年,她凭借出色的业务能力,调到郑州市豫剧团工作,师承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王希玲,主攻青衣、闺门旦。张艳萍告诉记者,自己的“独门秘籍”就是逢赛必参,在大大小小的比赛中锻炼自己、提高自己。

“河南豫剧流派纷呈、名家辈出,每个流派、每位名家都各有代表剧目和经典舞台形象,每一名青年演员也都会有这样的梦,那就是有自己的原创剧目、有自己的代表作品。”张艳萍坦言,在豫剧行业摸爬滚打20多年后,她在2010年也开始有了“梦想”。

最早的行动从寻找题材、剧目入手。为此,张艳萍不断拜访艺术前辈、不断观摩其他剧种和流派的经典作品。起初,她想到了“秋瑾”,而一次在宁波的学习中,她得知当地有座“五娘庙”,并了解了南戏《琵琶记》的故事。“原来这个故事说的还是开封陈留的事,南方很多剧种对这个故事都呈现,被誉为‘南戏之祖’,但北方,尤其是故事的发源地河南却没有这个戏,我觉得可以把它移植到豫剧中来。”

让张艳萍在“梅花奖”众多高水平选手中脱颖而出的,正是这部她苦心寻找并成功演绎的豫剧《琵琶记》。经过我省著名编剧姚金成的改编、国家一级导演黄天博的调度、著名作曲家耿玉卿的谱曲,2013年呈现在豫剧舞台上,实现了“南戏北演”的创造性演出。

获得梅花奖,在收获许多祝贺的时候,张艳萍除了表示感谢,心情竟意外的平静:“这个行业有很多优秀的、努力的演员,得到‘梅花奖’,我只是比别的演员幸运一点。高兴是自然的,但无论是否获奖,我依然是一名豫剧演员。”记者了解到,5月22日在广州领奖之后张艳萍就返回郑州参加郑州市的惠民“千场演出”,因为担心飞机晚点赶不上晚上的演出,她的演出任务从22日调整到了23日,然后连续一周,这位新晋“梅花奖”得主便穿梭在老百姓的田间地头、广场社区演出了。

“豫剧《琵琶记》诞生后虽然经过了近百场演出的锤炼,但想要成为花木兰、穆桂英那样的经典舞台形象,还需要在演出中不断打磨、完善。”捧着写有“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奖盘,张艳萍百感交集,“这个奖只能证明我以前的汗水、泪水和心血没有白费。下一步,我还是会寻找机会进一步提升自己,踏踏实实把戏曲这条路走下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