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作为一个戏迷,很少开口唱,又没有学会拉弦,所以对豫剧板式这一块较为生疏。比如说二八板分那么多种,什么慢二八啦,什么中二八啦,什么二八连板啦,什么紧打慢唱等板式也搞不清楚(且不说呱嗒嘴、垛板等衍生板式),作为一个外行人,本文也来说说豫剧中的“三起腔”,未免有些班门弄斧的感觉。
好在“三起腔”比较简单。与其说“三起腔”是一种板式,倒不如说是一种行腔形式。因为三起腔在慢板及二八板中都经常使用,倘若说成是板式,与慢板、二八容易撞车。不过有人说是一种板式也未免不可,约定成俗么,是指一种特定的行腔规律。
所谓“三起腔”,乃指演员唱一板戏时,在演唱第一句唱词时,分三次唱完,即三次起腔也,也称“三搭腔”。因为“三起腔”就是那么一二句,很短。因此我为说明问题选用视频时,没有再进行截取,那样反而零零碎碎,故我从网上找来视频直接就用,多出部分你想看就看,不看也罢。
(一)豫剧二八板中三起腔举例
结合板式来说,若以二八板起腔,可用下面例子说明三起腔。
【例1】唐派《南阳关》“西门外放罢了催阵炮”唱段。
第一腔唱词故意不唱完,留了一个“炮”字,只唱到“西门外放罢了催阵——”为止。接着第二腔,把前三个字也空出,只唱后半句“放罢了催阵炮”。最后一腔才完完整整地把“西门外放罢了催阵炮”这句唱词唱完。这三次起腔很明显,紧接着唱“伍云召我上了马鞍桥”就行了。
视频:豫剧《 南阳关》“西门外放罢了催阵炮”唱段 唐喜成演唱
【变化】第一句起腔形式较为稳定,就是那“三起腔”了。第二腔也变化较多,较典型的就是被称作“加帽”形式的“单头韵”或“双头韵”。下一句“伍云召我上了马鞍桥。”这是最基本的一句腔形式。如果采用“加帽”的唱法就变了,如“伍呀伍云召(单头韵),伍云召我上了马鞍桥”,很明显,是将第一词组“伍云召”重复了一遍,从而使下句一腔式变为两腔式结构(注意上面唐喜成先生采用了“单头韵”唱法)。还有一种“双头韵”唱法:下句“伍呀伍云召(单头),我伍呀我上了(又一单头),伍云召我上了马鞍桥”。两次单头韵的连续出现,即成了“双头韵”,这样一来,使下句腔有原来的一腔式结构变成了三腔式结构。小宝寻找下句也是三起腔的唱段,费了好长时间也没有找到,以后再说。
【例2】豫剧常派《五世请缨》“一家人欢天喜地把我来请”唱段
这一句就是二八板的“三起腔”,不过是旦角唱腔,其中加的衬字多一些,形成许多花腔,听起来相当花哨。
一起腔:“一家人欢天喜地呀,哪哈呀哈哈”
二起腔:“喜地呀啊哪哈咳咳咳咳咳,把我来请哪咳呀哪咳呀哈咳,依呀哪呀咳,哪哈依呀咳,哪哈咳咳,哪哈咳咳,哪哈呀咳咳,哪哈呀哈依依依依依,哪咳呀咳咳”
三起腔:“一家人欢天喜地呀把我来请”,紧接着下一句是“佘太君我穿宅越院来到前厅”。
视频:谷秀荣《五世请缨》选段“先王爷封我是长寿星”
(二)豫剧慢板中三起腔举例
豫剧慢板中的“三起腔”,同二八板“三起腔”基本结构相同。也先看几个例子,请注意都是粗线条的,例如【例5】中花腔的处理,就没有显示出来。
【例3】陈派《三上轿》“崔家女一阵阵我泪如梭”唱段
一起腔:“崔家女一阵阵我泪如——”
二起腔:“一阵阵我泪如梭”
三起腔:“崔家女一阵阵我泪如梭。”
然后接唱下句“哭一声老公爹,再叫我的老婆婆。”
A/陈素真《三上轿》“崔家女一阵阵我泪如梭”唱段
B/豫剧 《三上轿》选段 田敏演唱
(注意第一句唱词改为:“崔氏女一阵阵我泪梭梭”,三起腔结构仍同上)
【例4】豫剧刘新民 《刘墉下南京》 “朝事已毕下龙庭”唱段
一起腔:“朝事已毕下龙——”
二起腔:“已毕下龙庭。”
三起腔:“朝事已毕下龙庭。”接着唱“走出来本宫一品卿”。
视频:豫剧刘新民 《刘墉下南京》 “朝事已毕下龙庭”
【例5】豫剧《刘墉回北京》 “国母娘降下来懿旨一统”唱段
一起腔:“国母娘降下来懿旨——”
二起腔:“降下来懿旨一统。”
三起腔:“国母娘降下来懿旨一统。”接着唱下句。
视频:《刘墉回北京》 “国母娘降下来懿旨一统”唱段 谢庆军演唱
豫剧“三起腔”还有许多变化,本人不太懂豫剧乐理,且乐理知识因流派,因演员,因乐师不同而异,让我无从深入探究。本文收集的“三起腔”知识虽很简单,但应用较为广泛。生旦净丑各行当,喜庆的,悲伤的,叙事的,抒情的唱段都可以使用。而且常用在一板戏的开头,观众对演员是“先看一步走,后听一张口”,就知道你唱的如何,如果起头起好了,这段唱腔就成功了一半。所以演员通常很看重第一腔,总想开始就给观众留下一个好印象。
还能再找一些“三起腔”的例子,先这样吧!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