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当前位置:汉程网 >艺术 >艺术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 观滑稽越剧随感

杨宇全

近期,杭州越剧院一反常态搞了几台有别于传统越剧样式的“另类越剧”——滑稽越剧,试演以后引起了人们的好奇与关注。的确,按照我们惯有的欣赏习惯,传统越剧大都表现一些儿女情长式的家长里短、悲欢离合,唱腔委婉缠绵,叙事委曲尽情,演员的表演也是一招一式中规中矩,其代表剧目也多以正剧面孔行世。而“滑稽”,在古语中念做guji,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其名著《史记》中就专门设有“滑稽列传”。滑稽作为喜剧美学中的一个重要元素,通常意义上的理解是以可笑的动作或语言引人发噱,并能给人们带来情感上的宣泄与愉悦。应该说江浙一带是滑稽和滑稽戏大行其道的根据地或大本营。如果我们稍微研究一下它们的发展历史,就会发现从小热昏(即小锣书)到滑稽再到滑稽戏有着一条比较完整的发展链条。在江浙沪一带作为曲种的滑稽,也称为“独角戏”,类似于北方的相声,是一门以说、学、逗、唱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曲艺形式,一人多角、跳进跳出,讲究铺平垫稳,其核心必须要有“噱头”(即笑料,相声中称为“包袱”)贯穿始终。滑稽戏则是在滑稽的基础上加以丰富和发展,多以误会和巧合之法表现生活中富有喜剧性的人和事,热闹和火暴是其最主要的剧种特色。可以说从滑稽到滑稽戏不仅是从曲种到剧种的嬗变,其喜剧精神也是一脉相承的。此次排演的几台“滑稽越剧”就较好地秉承了这种喜剧传统和喜剧精神。

杭州越剧院一向以排演大戏见长,并拥有多部为广大观众所称道的保留剧目。新年伊始,作为一种新的探索与尝试,杭越“突发奇想”,组织几位富有编剧和舞台经验的剧作家编排了几台有些“另类”的越剧并命名为“滑稽越剧”,甫一亮相便引起了大家的好评与热议。的确,当人们见惯了太多甜腻腻的东西,突然品尝到一些“麻辣烫”的滋味,虽然口感上可能一时还有些不太适应,但大凡标新立异的东西,往往能给人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此次作为迎春越剧晚会上演的几个小戏,如《九斤姑娘开店》(谭均华、黄宪高编剧)、《五女拜寿》、《前见姑》、《后见姑》(均为黄宪高编剧)等就具有这样一些鲜明特点。简而言之,它的出现既是时代使然也是现实需要。首先,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越来越多的人们需要一些轻松幽默的东西来愉悦身心陶冶情操,因此,幽默和欢笑就成了生活中的润滑剂与调味品。“滑稽越剧”就很好的切合了这一点。其次,滑稽(即独角戏)与滑稽戏在江浙一带广有知音,为广大老百姓所喜闻乐见。浙江又是作为全国第二大剧种的越剧的发祥地。二者的有机嫁接,可谓亦庄亦谐,互为短长。无论是嬉笑怒骂,还是唱念做打,既各显其长,又相得益彰。再次,是对越剧传统思维的一次大胆创新与尝试。在尽可能地保持越剧特色的前提下,编导们很好地发挥了滑稽艺术误会、巧合乃至荒唐、戏说的一些特点。表演上火暴泼辣,大胆夸张,角色进退自如,时空转换自由。还有一点就是最大限度地发挥和运用了滑稽戏贴近生活抨击时弊的讽喻功能。如由剧作家谭均华编剧的《九斤姑娘开店》就很好地利用了越剧的演唱形式与滑稽的喜剧手段,以调侃和戏噱的基调嘲讽了那些惟利是图、利欲熏心、诚信缺失、不讲商业道德的不法商人,颇有现实教育意义。而另两出小戏《前见姑》、《后见姑》则出自老滑稽表演艺术家黄宪高笔下,让人在会心一笑之余感受到世态炎凉与人情冷暖。其他几出戏或针砭陋习,或褒贬现实,也各有特点。

自然,作为一种新的探索与尝试,“滑稽越剧”从形式到内容上还有一些值得商榷和完善的地方。譬如说取材问题、滑稽成分与越剧表现形式如何更好地结合、演员对滑稽分寸的把握与对喜剧的理解、“滑稽越剧”再滑稽最终还要体现越剧特色以及如何避免成为不伦不类的“大杂烩”等诸多问题,都需要我们的艺术家们去做进一步的思考与探索。当然,任何形式的探索都是需要勇气和值得鼓励的,其他艺术如此,“滑稽越剧”自然也不例外。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