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当前位置:汉程网 >艺术 >艺术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一座碉楼就是一部华侨血泪史,紧紧抓住围绕着碉楼发生的华侨、侨眷、土匪间的故事写戏写人,写尽华侨血泪、侨眷情怀,侨乡的恩怨情仇。这是前两版《碉楼》中作者着笔之处,和梁郁南《睿王与庄妃》等作品不同,此剧对人物群像的描写比较执意,戏份的分布也相对比较平均,且线索比较多:碉楼秋月、海外永堂、单眼英,数条线索缠绕在一起,却是各有各的际遇,浓缩了侨乡中各式人物的众生相。

新版本里群像隐退,渐渐成为秋月的人像特写,以秋月嫁入碉楼、三上碉楼、苦守碉楼为主线,而司徒妻、镇海、永堂、马如虎、单眼英等成为围绕着她次第展开。这样改看似戏份集中了,但镇海和单眼英那一场经常的山寨对持却没有了。而由于群像的戏集中在秋月身上,那么对其戏剧行动和性格走向的要求就与原来大不相同。秋月为何答应与公鸡拜堂,是为镇海;秋月为何答应守碉楼,是为司徒妻;如果说前面镇海远渡重洋秋月等候三年是满怀希望的,那么后来苦守碉楼三十载,却是怎样一种信念在驱使着她?作者需要说服观众,秋月为何不逃为何不嫁,这样侨眷秋月的行为才能成全新版的《碉楼》。

修改后的《碉楼》前面五场用了一小时,后面两场加尾声也是一小时。对于这样一个本来故事容量就很大、线索多的戏而言,现在前面为了叙述,基本就如同开火车,拼命赶,灯光转得很突兀,道具般得很充满,其实按照原来的节奏,整个戏尽管满却张力十足,可现在情绪节奏一乱就感染不了人。而后面两场却冷场下来,秋月见单眼英时又从衣袖里拿出重要物品了,这是《徽州往事》里被诟病的随身带日记本同样的问题。要知道,秋月和镇海是天台媾合被族人抓住,然后又遭遇马如虎抢亲,最后才被单眼英劫持上山的,这种境遇下居然能把家中重要的拮据带在身上,确实不妥。本来比较期待的三十年后重逢诉情,时间的纵深延续,本来是可以使得戏的历史感和苍凉意味变得深厚,但结果却成为两个人一大段“说戏”,个人建议把一些需要交待的情节增加为后两场间的过场,让族人诉说秋月的守和镇海的不归,或许会对于调节后半段的节奏和情绪有帮助。相应着主线的转移,镇海为何不归?单眼英放火烧山后又何去何从?这些也需要作者作相应的交待。

舞美一直是最糟心的,从第一版开始,我就不停向作者絮絮叨叨:置景太过写实,太过笨重;没有把握住碉楼的“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建筑特点,罗马柱被放大后有了“万神殿”的效果;“高且陡”的高台演起戏来很让观众分神,总担心演员的安危;而剧情压缩之后,每次抢景都变得十万火急。一切的一切归结到底,舞美没有提升整个戏的格调,舞美没有给演员提供足够好的表演空间,舞美的这种过分的写实并不利于戏曲虚拟化的表演。本来以为这次有了国家艺术基金的资助,剧团会给《碉楼》换件好的衣服包装一下,又失望了,如果有好的舞美,戏的呈现会大为改观,导演调度和演员表演,甚至剧本都会得到提升。作者是多年亦师亦友关系甚好的前辈,他一再要求我“向他火力全开”,一定要直言问题,加上前面两版的《碉楼》剧本在写作《梁郁南戏剧创作论》的时候已经比较熟悉,对于主题人物情节都有比较多了了解,姑且坦然成文,分析一下第三版《碉楼》的得失。

(本文作者罗丽是“青评果乐园”青年评论员)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