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20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国古典舞学科在大学的教材训练过程中,分为基础规范、强化训练、综合表现三个阶段。作为中国古典舞身韵系列课程中的“剑舞”教学,安排在身韵徒手一年训练之后开始进行。教学对象得到一年的基本功训练和身韵徒手训练的规整,具备一定的身体素质、形态和身法基础,由此进入剑舞的基础教学。
剑舞基础教学分为三个阶段:
单一性技法→强化性短句→表现性组合
第一阶段:单一性技法训练。解决各种剑法的技术问题,如强调剑的基本形态,持握把位,用力方法,基本路线,基本站姿、舞姿造型等。然后进行单元的组词搭配练习,了解剑法运动规律和连接运用特点。在单一练习中由易到难强调剑法,即对手臂的肩、肘、腕与剑的关系上着重规格的要求,逐渐引入剑法的动势要求,直至加大下身的幅度与上身的剑法的配合,达到剑舞基本动作协调的完整性,如:弓步点剑、掖步撩剑、上步左右挂剑等等,注重身法与剑法中相合开展的关系,突出“拧、倾、仰、俯"古典舞的动作特征,形成较为规范的古典舞剑舞动作。
第二阶段:短句性强化训练。主要围绕一至两种技法,在力度、幅度、节奏、方向与空间的运用上加入变化,注意动作连接转换,形成一组相对完整的舞蹈动作语句。本阶段具有强化重复的特点,目的在于提高技术动作的质量,以及身体协调配合的能力。使得较为单纯孤立的技术动作在一段音乐的配合下,构成连贯自如、短小精练的语言组合形式。
第三阶段:表现性组合训练。继剑技转化为短句的语言形式之后,在技术综合运用的基础上发展动作的不同性格,不同情绪,是完成基础训练走向综合表现的重要内容。同时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充分挖掘和提升学生表演个性与剑舞品格,打破技法纵向归类的模式,注重技法穿插交织的横向联系,根据音乐的形象、动作的性格、情绪的需要,进行不同类型的训练组合方式。以达到“人剑合一”的艺术境界,完成教学训练的最终目的。
另外要说明的是在教材中,既强调人和剑的各自属性,人与剑的相互关系,又注重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上下、左右、前后的空间关系。在持握方法中,根据一般左手持剑右手握剑的规律分为左持与右握(但不排除交替使用)两类,左持:双晃剑、盘剑、掰腕剑;右握:点、崩、提拉剑等等,使学生强化反手持剑与正手握剑的基本概念。通过一上一下、一左一右、一前一后等剑法运动方向,总结出自然连接与转换的变化规律,点剑与崩剑的上下关系,抹剑与云剑的左右关系,刺剑与抽剑的前后关系等等,同时强调意、气、力在重心变化中的贯穿及合理安排。
手臂的运动与脚位的移动变化均以约定俗成的古典舞术语为准,如手臂持剑分为屈臂持剑与直臂持剑两种;握剑以手的按掌、托掌、山膀、提襟的基体位置定位,并加以双手配合的位置变化,如提襟位持剑,双山膀位抹剑,右托按掌屈臂持剑;以舞姿造型定位的,有转身射雁盘剑、斜探海崩剑、长卧鱼点剑、姿态斜腰刺剑等;在剑法的运动路线上有弧线、直线两种,弧线中又分立圆(如挂剑、撩剑等)和平圆(如抹剑、云剑、扫剑等),直线中有刺剑、抽剑等,使各种剑法路线有了较为准确概念归类。
总之,各种剑法的强化和变化,在教材编排上遵循由单一到复合,再到个性化体现的规律;由原地定点到移动线,乃至流动中的圆与空间运动的发展规律。而剑舞的训练目的始终在追求实践探索及结合理论成果的基石上发展,强调教材严密的逻辑性、科学的训练性、民族的风格性与可操作性。中国古典舞剑舞教学是古典舞训练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坚信只要继承民族传统、深入学习,不断实践探索,古典舞训练体系定将逐步完善。实践证明,这部剑舞教材决非子虚乌有,更不是舶来品,而是几代人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精萃的基础上,以把握身韵徒手教材教法为前提,有目的、有选择的提炼最能与舞蹈相结合的内容,吸收武术和戏曲艺术等有益养分而不断充实和逐步形成的。
剑舞教材是身韵教学的进一步深化结果,是在传统“剑术”的挖掘整理基础上建立的。它的推出既加强了道具舞蹈语言的自身表现力,更深层次地开掘了道具舞蹈的舞蹈性功能。因此,中国古典舞剑舞被认为是一种风格独到、特色鲜明,有充分的表现空间并具有很强训练价值的舞蹈艺术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