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当前位置:汉程网 >艺术 >艺术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东北秧歌

我是个地道的东北人,有一半满人的血统。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是我信仰的艺术信条。

可是,对于东北的年夜秧歌,我却说不出爱。

年少时,冷眼看秧歌。

那时我栖身的家乡小镇,只有过年才有秧歌看。即便如斯,还只限制在初三、初五和正月十五三天。

秧歌队来的时辰,远远地,鼓声“咚咚”传来,镇上的白叟、孩子本滥暌剐纪律的呼吸和心跳就仿佛事先约好了一样,俄然间一路变得凌乱起来,仿佛木锤敲在了每小我的心头而不是鼓上,时急时缓,纷乱复杂再也摸不出脉路来。仓皇地赶到队伍必经的路上,秧歌队的人影还未见,聚积的人群已成百上千。头戴蝴蝶结、身穿花衣的小姑娘和伙伴们人前人后、笑着追着;穿戴新袄新裤的小男孩红通通的脸象画了腮红,聚在街边忙着放炮;邻里熟人仿佛几年没见,东一堆,西一簇热情地贺年、酬酢……

母亲这时也带我们出来,她虽然不喜欢热闹、不热衷于“看”,但总感受这是做为“年”应有的节目,不应落下。我们就相对舒适地期待。秧歌队逐步近了、更近了,总有一辆年夜解放慢慢地在前面开路,车上红旗猎猎地抖,拍打着也猎猎股栗的红底白字的横幅,上书:×××厂秧歌队。车斗里际啦鼓手围着厚皮年夜鼓或坐或乐,打鼓的精神焕发,歇息的蓄势待发;吹喇叭的老是把肚子高高地挺着,时不时勾当着腰,喇叭朝天嘀嘀哒哒地吹,两腮鼓着,厚厚的年夜衣敞开,露出白色的卷羊毛里子。不知是他的负责仍是欢愉使他四周的空气如春天一般地热气腾腾了……

我感受他们才是不舞而舞的真正舞者,身心一体有踪踹的最高境界。尔后面行列整洁的四排队伍吱吱嘎嘎地走着,相对于节奏光鲜的鼓点,他们的轨范凌乱不胜,面临着震耳热情的鼓乐,他们的扇子倦怠不胜,没有一点活气地下意识地挥着、走着。一尺盈利的高跷细碎地踏在冰雪笼盖的年夜地上,我不年夜白他们怎么能绑着那么高的细木棍,走在滑腻的我穿胶鞋都常摔倒的冰面上。于是我常想像有一人会俄然地摔倒,队伍瞬时年夜乱……可是年夜来没有。他们都穿得粉红碧绿,头上缀满串串的花饰,这热闹的秧歌服裹着他们冰凉的身躯,他们只是在走,走过夹道接待的人群,走过街道,而人群很快就由翘首企盼自然过渡到强烈热闹追随,应该和今天的追星族和粉丝们一样。

到了一个空场,(一般都是事先选好的,年夜的厂矿企业和机关的门前)秧歌队起头走花腔。

那时,踩高跷的都是年青人,其中也不乏有我邻人家的哥哥或姐姐。我一向感受他们不喜欢扭秧歌,也许感受丑吧。好象害怕被熟人认出,个个戴副年夜年夜的墨镜,和季节很不协调的黑黑的遮住了年夜半个脸。但我们仍是一眼就能认出他们,小孩子们也一样。于是处处此起彼伏着“姐姐”、“哥哥”的呼声。而他们低下的头就更往下低,冻红的脸就更红起来,脚步更细碎起来。风闻,扭秧歌顶日常平常两倍的工分(记件),即使那样人数仍是不够,厂长就瞥绶强制、硬性摊派给青年人……

看来,那时良多年青人和我一样,感受扭秧歌就是丑化东北人:舞步磕张、曲调粗俗,只能加倍深了南方人眼中东北人冒失、直率又落伍的印象,简直就是作贱自己,还说什么处所特色!

每年我去看,都只是为了看而看,年夜没感受雅观、欣喜。但我仍是要去的。

二十几岁上,心态安然安祥,逐步接管。

那时我工作、糊口在城市,虽然没有分开东北,可是时空都远非畴前。

秧歌也不再是可贵一见的节日里的节目,它已成为老年人黄昏磨炼常选的体例了(当然,也不再踩着高跷了)。只要你愿意,任何一个黄昏,你散步到陌头、室第小区或其他稍微宽敞而又有居平易近区的处所,城市有秧歌供你容身不美旁观。

有一阶段,我经常推着婴儿车带孩子去消夜。一看就是半小时,经常在秧歌队散后才跟着人流慢慢地踱回家。我已看惯了花花绿绿的人群和他们头上花枝招展的头饰,仿佛他们老是黑脸的居多,而又偏偏喜欢多施些白粉,象挂了霜的茄子,显得有些脏。但我仿佛在感应感染泛泛的甚至是卑微的生命追求健康、追求美的糊口状况,这让我感应平实和欢愉。我还感应亲热――简单熟悉的鼓点、吹得人脚步轻快的喇叭……仿佛孩子也喜欢和熟识了这旋律和舞蹈,天天舒适地看,仿佛在默默接管着最初的音乐和艺术的陶冶。虽然,我认为它并不文雅和艰深。

当然,我仍是不能说喜爱。

三十岁后,一天和儿子行走在街上,路遇一只秧歌队,我俄然地难熬。

原本是很泛泛的,礼拜礼拜商场门前促销、逢年过节或是黄昏磨炼,秧歌处处都是,甚至此起彼伏,让路人应接不暇。

可是,那一天,也许不忙,也许切近,也许正巧:我要在秧歌队地址的处所等人……

停下来的,不止是我的脚步,还有我的记忆,我的心。

看着衣着鲜艳的上了年数的妇人们,许久,我问儿子:“哪一个的样子象你姥?”孩子想一想,“我忘了”。这恰恰是我最害怕听到的一句话,在这时它不加踌躇地兀现。我一向在害怕孩子们的遗忘,也知道不成避免地会遗忘,可没想到竟这么快、这么轻易、这么等闲就发生了。我不想求全还不懂事的孩子,可是却无法阻止悲哀和感喟。孩子看了看我,他必然看不出我的异样,就反问:“你说哪一个象?”我指了指二排左侧的那妇人的背影。是的,我一向在谛视她,我的面前一向幻化的是母亲的形象:不高也不瘦,可是那媚暌剐气质,她的背直直的,脚步轻盈(不似别人那么丑化、磕张),像美妙的舞者,小小的轨范、温柔地进退……我一向想不年夜白,这么爱美能缔造美的夸姣的生命怎么会逝去的这么快?!我曾经因为她插手秧歌队而接管甚至因秧歌而欢愉,而今又因为她而感应秧歌的鼓点和根柢是如斯地苦楚……

她还留有一套扭秧歌的行头。

既然她也把一串粉色的花插在头上,那么也许美吧。有时我想,女人都愿意服装自己,尤其是糊口中无法、无悦魅展露的那样服装,哪怕是磕张甚至丑化一点地服装一下。这是女人的权力也是赋性。

女人就是花一朵,怎么能不让她爱花戴花?可是,日常平常谁又能戴呢?就在这个时辰尽情地装饰吧,哪怕是过度的点缀、虚伪、弄巧成拙呢。我逐步喜欢了母亲那套碧绿的衣裤,那有朵花和绒球的艳丽的鞋(以前感受是小二黑娘的那种俗艳),阿谁绣开花边的黑绒子的小围裙还有那对年夜的磕张的黄缎的扇子……

可这一切,因为母亲的逝去而全无了生命。不再热闹,不再鼓噪,不再有节日的欢愉,不再有往日的情怀……

我甚至有一点的悲悯,有一点的无奈,就象听唢呐,无论怎么欢畅的曲调,我只能听出凄凉,此刻又加上了喇叭,加上了鼓点……

母亲的那串头花,那套秧歌服还在吗?被她的哪个女儿保藏了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