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舞训练体系应以民族为主体的古典舞训练体系,应当要有它所依附的主要基础,而基础不能是凭空捏造的,也不是抽象、空洞的,它应是具体的。 中国舞蹈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我国有着悠久而丰富的舞蹈传统,但古代舞不是古典舞,舞蹈是时间的艺术,它是转瞬即逝的今天要研究和“复活”古代的历史舞蹈,这是一项很有意义的研究工作,对古典舞的发展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我们今天建立起来的古典舞,目的是“古为今用”是在传统基础上发展了的、具有时代审美特点的民族舞蹈,它既可表现历史生活、神话题材,也可表现今天生活的现实题材和塑造现代人的艺术形象。从这样的一个观点出发,我们认为必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重新建立自己的古典舞训练体系。那么什么是我们的基础呢?
我们认为,戏曲舞蹈是古典舞的重要基础之一。首先我们不同意那种认为戏曲舞蹈与它产生以前的历史舞蹈无关的说法。从“源”和“流”的意义上来看,唐代是我国古代舞蹈艺术的高峰,经过五代十国的战乱,有的舞蹈失散了,失传了。到是宋代以后,由于戏曲艺术的兴起,作为独立的舞蹈艺术有逐渐衰落的趋势,然而戏曲艺术的形成和发展,正是继承和融合了前代多种艺术形式的结果,其中隋、唐的音乐舞蹈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虽然是按照戏曲的需要来进行吸收的,但也无可否认,它的确保存了极为丰富的我国古代传统艺术。从现今保存的大量的古文物中许多历代舞蹈者的形象,可以明显地看出戏曲与古代舞蹈的密切继承关系和渊源关系。正是这种代代相传的继承关系,几千年来形成了我国独特、鲜明的戏曲舞蹈风格和形态,它们至今还活生生地展现在包括三百七十六个剧种的戏曲舞台上,在世界艺术之林独树一帜,独放异彩。
它们是我们今天中国古代舞要深入继承的一大宝库。戏曲中的古代舞蹈是被戏曲化、程式化了的,但它毕竟是“活着”的传统舞蹈。其次,更重要的是,从民族审美继承性的意义来看,戏曲充分体现了与我国其他传统艺术形式如绘画、书法、音乐、诗歌等所共有的民族美学观、艺术规律和表现方法。比如形神——从形似中求神似,而更重要神似,以及有限与无限、写实与写意等等。有人把中国传统艺术的特点,归结为重旋律、重感情的“线的艺术”我们是认为很有道理的。“线始终是中国造型艺术的主要审美因素”(引自李泽厚《美的历程》181页)这些都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和创造我们新的古典舞的极为宝贵的财富。我们绝不能因为他已是具有戏曲特性的舞蹈而采取一概否定的态度。 从实践上看来: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民族舞发展的历程中,训练和创作、教室与舞台,一直是互相影响、互为因果、相辅相成的。建国几十年来,独立的民族舞蹈从无到有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传统的戏曲舞蹈起了带有根本性的作用。我们舞蹈界在戏曲传统的基础上初步整理了一套中国古典舞的训练教材,创作了一序列民族舞剧和舞蹈节目。
诚然,面对我们这样的戏曲宝贵财富,我们要从舞蹈的需要需要出发来继承发展。这样多的戏曲舞蹈它也有自己本身的局限性,它毕竟是封建社会的产物,而且是两中不同的艺术形式,各有其专业的特征。因此,戏曲舞蹈对于以舞蹈为独立手段的民族舞则有很大的局限。
我们还认为:武术是发展古典舞蹈的有一重要基础。女性“控制”组合《陕北风光》就是受了武术的启发而尝试性编成的,它采取了武术的动律、动势和丰富的中段身法以及高低、起伏疾缓的节奏,用的则是戏曲的韵律和劲头,最终用舞蹈的语言和开阔、抒情的民歌风格的音乐结合,运用了大量的抬腿的舞姿和造型的变换编成的,虽然是一次不成熟的尝试,但我们力图不停的在戏曲、武术的原始形态上,而把它发展转化为民族的舞蹈,然而假如没有对这些基础的继承就会无从进行这个发展。
我们主张以戏曲、武术为主要基础的同时,还必须贯彻多元素吸收的原则。这是现实舞蹈创作在表现内容的深度、广度和形式多样性的要求不段提高下给我们的任务。多元素的吸收包括对中国民间舞的吸取。另外,古代壁画、石窟、雕塑以及有关古代舞蹈的文字资料部分,也是中国古典舞继承、研究工作不容忽视的一部分重要的内容。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借鉴外国芭蕾舞、现代舞、东方舞中一切与我们有益的经验、方法和元素。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必须立足在本民族的基础上,以“我”为主目的明确地进行广收博采,以补“我”之不足,经过消化,并逐渐统一在我们民族的风格里。 总之,一个训练系统的形成,需要多方面的因素,对一个全面的民族舞蹈演员训练的要求。不只要学习舞蹈技术,还应具有各方面的知识和修养。从长远来看,文化知识基础不容忽视的,专业课不能无限地膨胀。如何以最精练和最有成效的手段来形成我们的训练体系的内容,还有待于进行长期的实践和艰苦的探索。我们悠久的丰富的民族舞蹈文化,是发展社会主义民族舞蹈的沃土,我们切不可捧着金饭碗要饭啊!我们愿意和舞蹈界更多的同行们一道共同奋斗,我们自己只想在通向中国民族舞蹈体系的光辉大厦的道路上,冲当一块垫路的小石子。但我们有坚定的信念,深信“道路是宽广的!前景是光明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