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岁的周天辉,顶着秋日暖烘烘的太阳,来到了云梦县城关东正街109号——“梦泽影戏馆”。
他掏出两元钱交给老板,然后,进入戏馆坐到自己的位置上,静待皮影大师秦礼刚开演。
从6.5公里外的吴铺镇杨店村的家中赶到戏馆看戏,周天辉坚持了20多年,“农闲时,村里还有10多个老人会结伴前来。”
“像梦泽影戏馆这样的戏馆,云梦有17个。”云梦皮影戏研究笫一人滕德清,习惯了周天辉们看戏的痴劲,“每个戏馆都有自己的戏迷,每个戏迷有自己固定的座位。”
正是在一代代艺人和戏迷的坚守中,云梦皮影戏历经300余年风雨,在灯影里演绎着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与传说,成为民间艺术的奇葩。2010年5月,云梦皮影戏入选第三批国家非遗保护名录。
从戏班变为二人台
“皮影戏,有2000多年的历史,古时也称傀儡戏,在中国被誉为‘百戏之祖’,在欧美被称为‘比金子还宝贵的艺术’。”滕德清说,“皮影戏是用灯光将人工雕刻的人物、动物、景物的侧面形象映衬在纱幕上,然后由艺人操纵让它们动起来,同时配上道白或唱腔。”
云梦皮影戏发源于清朝中叶。早期的戏班,大都由4人至5人组成——前台演唱、操纵皮影的只有1人,后台锣鼓梆则由3人到4人敲打,起、落腔也由后台接腔(称号子)合唱。至清末,戏班为适应茶坊座馆表演需要,渐渐变成了“二人台”——前台演唱、操纵,后台击乐伴奏。这种被称为“戏剧轻骑”的表演阵容,一直延续到今天。
云梦皮影,造型仿戏剧服饰,脸谱雕刻以线雕为主、镂空为辅。用料从牛皮、硬纸、尼龙薄膜,发展到聚乙烯塑料片。颜色早期为染布染料,现为印刷油墨,以红、绿、蓝、黄、黑为主。影高在70厘米左右结构合理,关节灵活,操纵杆3根,主杆在胫前部,双手各一杆。
皮影戏的早期演出,以民俗活动为主,正月唱灯戏,三月三为祖师菩萨生日唱祭祖戏,五月唱端阳戏,七月唱孟兰戏,八月唱中秋戏,十月以后唱谢土或平安戏。人民公社时期,多以生产队包场演出为主。到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以后,有造诣的皮影艺人多转入城镇茶馆演出。
不断创新的艺术
“云梦皮影跨越漫长时光而久唱不衰,与皮影艺人数百年来不断创新、吸收外来艺术元素息息相关。”滕德清说,与中国其他地方的皮影流派相比,云梦皮影唱腔以及口头艺术上都有其独到之处。
云梦皮影受江西移民带来的戈阳腔的影响而形成,主要唱腔属西乡高腔,音调高昂,甩腔多用假嗓衔接。这种唱腔最大特点是音调出奇地高亢,且一唱众和,不用管弦乐器,只用锣鼓击乐伴奏,故又称“打锣腔”。
他们为皮影演奏配上弦乐(京胡、二胡、三弦),揉进了“云梦打麦号子”为小生腔,揉进了“摇儿歌”为花旦腔,揉进了“孝歌”(哭丧)为悲腔。
唱腔之外,云梦皮影的口头编唱艺术,可称天下一绝。
云梦皮影的演唱剧目多达数百种,以说史见长,兼及很多传统文学著作和民间故事,如《杨家将》、《岳飞传》、《李自成》、《西游记》、《水浒传》等。
这些剧目流传了数百年,却没有文字剧本。每个剧目,实际上只有一个最简单的脚本条目(路子书)。表演时,艺人们全凭着对故事梗概的掌握,即兴编唱,从剧情的展开推进到人物的刻画,唱、念、做、打均要临场发挥。一部大书,可连续演出3个多月,相当200多集的连续剧。
“因此,云梦皮影艺人有一项最过硬的功夫,就是将说词练得口心合一,因为它需要瞬间脱口而出,没有回旋余地,最能显示演唱者的水平。”滕德清说。
影响卓著的大师
云梦皮影有一部家谱,详细记载了云梦皮影自开山以来的几乎所有传人及其成就。贡献最突出的,当属中国皮影大师陆春元。
1955年,陆春元制作的四件皮影——蟒袍、铠甲、八路军、腰鼓女,在印度尼西亚举行的国际博览会上获金奖章。
1958年,陆春元制作出了“活皮影”——皮影的头可点,嘴可张,眼可眨,嬉笑怒骂在脸上。
在皮影的绘画上,陆春元采用京剧脸谱、剪纸艺术,将人物形象表现得更加细腻、逼真。同时,他让传统尺寸的表演纱幕变成了“宽银幕”,并把幕后光源由清油灯、煤油灯等换成了日光灯。
“陆春元让云梦皮影的生命力达到了一个高峰。”滕德清说。
而陆春元的关门弟子、现年63岁的秦礼刚,也为云梦皮影注入了新的活力。
以前的影子,因用驴皮和纸等制作,人物形象和服饰简单粗糙,笨重且不透明。秦礼刚大胆地采用透明硬塑料制作皮影,使皮影的雕刻更上一层楼,并达毫厘入微之境。他也因此被誉为皮影世界的“神刀”。
秦礼刚将人物脸部造型和服饰全部采用透雕手法,再涂以印刷油墨,令皮影在纱幕上熠熠生辉。他制作了群体人物影子和山川树林、城墙楼阁、花鸟虫鱼、云霞雾气等多种多样的背景及道具,人物的眼睛能转能眨,嘴巴能开能合,形象十分生动。独创“换头”技术,类似于戏剧中的“变脸”,使人物在动作和表情变换中更自然逼真。他还将《狡猾的狐狸》、《鹤与龟》等寓言故事改编成皮影戏,力图吸引儿童。
魅力皮影盼后生
在云梦,秦礼刚1984年所建的“梦泽影戏馆”是最有影响的戏馆。
“自己当老板,自己演唱。”秦礼刚说,一年当中,除了农历除夕,其他364天,每天上午11时30分到下午2时30分,都会如约坐镇戏馆纱幕之后,待锣声点儿一起,一只只影人便抖擞而动。
“28年来,戏馆观众累计超过130万人次,还接待过美国、法国等10多个国家的友人。”
“虽然每天有近百人来看戏,但现在的戏迷都是老戏迷,少有年轻人来。”秦礼刚不无忧虑地说,皮影戏正逐渐走向一个落寞的角落,生存空间日益萎缩。
为让皮影戏走出困境,云梦县正在积极探索。成立皮影艺术协会和皮影艺术团,培养皮影新秀。引导民间资本新建“老茶馆——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演出中心”,形成了连锁的皮影演出阵地。应邀赴法国和马耳他演出,向世界展示云梦皮影戏。引进战略投资,规划建设皮影展馆,开发皮影工艺品,形成皮影文化产业链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