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当前位置:汉程网 >艺术 >艺术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白色的幕布上,透映出活灵活现的皮影人物和布景,鼓点声响起,板一打,小嗓一开,那散发着悠久历史味道的皮影戏让人们沉醉。“一口道尽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日前,时隔20年,抚顺县文化馆内,抚顺皮影戏再次上演,并展现出它独特的魅力。经过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办公室的挖掘和保护,抚顺皮影戏已经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使得已经淡出人们视线的抚顺皮影再次焕发出生机。如今,十余名老艺人聚集在一起,经过半个多月的排练,展演了一出完整的抚顺皮影戏。今后,他们将走入学校、社区进行表演,将抚顺皮影戏更好地传承下去。

二十年后 皮影再现

表演当天,30余名来自周边各社区的市民在之前听说了有皮影戏演出的消息后,早早地就来到抚顺县文化馆等候。随着白色幕布逐渐亮了起来,轻快的快板,悠扬的四胡奏出热闹的曲调,皮影人物上场了……而张凤海、崔春兰、杜文华、葛素环等人在幕布后,或操纵皮影,或用唐山地区流行的曲调唱白。

皮影艺人们为大家表演的是一出有名的皮影戏《秃尾巴老李》,讲述的是我国东北广为流传的神话传说。故事中,被砍掉尾巴的小黑龙,为保萨哈江沿江人们的安宁,同白色恶龙作斗争,最后战胜白龙,使沿江人们安居乐业,人们为了纪念黑龙,将萨哈江改为黑龙江。

幕布前,观众们津津有味地欣赏着精彩的皮影戏,而大家却不知幕布后面是另一派热闹的景象,皮影表演者们有条不紊地配合着,贴影的在每一场戏结束后,快速地换着皮影布景和皮影人物,表演者们娴熟地拿着操纵杆,让皮影人物“活”了起来,唱的人也把那独特的唱腔发挥得淋漓尽致。

在现场,65岁的张凤海灵活地拿着操纵杆舞动着皮影,让静态的皮影瞬间幻化成或是“黑龙”的妈妈用手擦拭着眼泪俯身掩面而泣的画面,或是“黑龙”与“白龙”殊死搏斗激烈的场面,人物动作流畅自如,丝丝入扣。

精彩的剧情让台下的观众如痴如醉,68岁的白兴华老人在排练的时候几乎每天都来看。“这皮影戏我特别喜欢,能有几十年没看过了,今天能有这个机会再看到,太幸福了,怎么看都看不够。”白兴华说。

源自唐山 传承百年

皮影戏,又称“影戏”、“灯影戏”或“驴皮影”,即用灯光把兽皮雕刻成的人物映射在影幕上,演员手执能操纵影人做各种动作的杆子,伴随着音乐、唱腔来表演故事的一种戏曲表演艺术形式。
抚顺皮影戏是从唐山皮影戏中传承过来的,属唐山支系,传承近百年。抚顺皮影演出时,通常有“拿”、“贴”、“打”、“拉”、“唱”五种分工,有“七忙八闲”之说。人物造型与戏剧人物一样,“生”、“旦”、“净”、“末”、“丑”角色齐全。艺人不仅手上功夫绝妙高超,嘴上还要“说”、“念”、“打”、“唱”,有时脚下还要踩制动锣鼓。

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抚顺皮影演员在张凤海父亲张永泰所开设的四海茶社里演出。由于皮影演出受到抚顺人的欢迎,皮影艺人们便以四海茶社作为根基,扩大了演出范围,到其它一些茶社演出,这就是皮影在抚顺的初级阶段。新中国成立后,抚顺皮影得到了进一步发展。1961年,新抚区皮影剧团成立,该团的30余名皮影艺人为市民奉献了近20部皮影戏。1969年,新抚区皮影剧团撤销后,抚顺皮影戏逐渐淡出了抚顺表演舞台。

省级项目 恢复演出

近年来,经过抚顺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办公室挖掘和保护,市文广局投入资金和人力,在2011年将抚顺皮影戏申报为辽宁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今年,我市在辽宁省为项目投入保护资金的基础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办公室组织皮影老艺人,用两周的时间,恢复排演了传统剧目《秃尾巴老李》。明年我市将继续恢复皮影戏的演出,争取将传统剧目重新恢复,展现在抚顺市民面前。

抚顺皮影戏剧目内容丰富,有历史演义戏、民间传说戏、武侠公案戏、爱情故事戏、神话寓言戏和现代戏等等。抚顺皮影戏历史上能够表演的剧目有:《鹤与龟》、《秃尾巴老李》、《火焰山》、《大西唐》、《强虎山情仇》等近20部。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