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当前位置:汉程网 >艺术 >舞蹈 >舞蹈知识 >正文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藏族舞蹈的审美特征">藏族舞蹈的审美特征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对藏族舞蹈理论和与之相关的藏族民歌论述等综合研究,探讨了藏族舞姿、舞形、舞韵风格形成的人文背景,以及同藏戏的渊源关系,旨在有助于继承、发展、创新藏族舞蹈、藏剧的过程中,更好把握这一古老民族的基本舞蹈语汇和艺术規律,使其既具时代新意、又不失其传统而更见民族特色和审美价值。

  关 键 词:藏族 民歌 舞蹈 藏戏 审美特征

  舞蹈是人类生活的产物,民族舞蹈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集中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情感、理想和愿望,并成为一个民族的主要娱乐形式之一。藏族舞蹈由藏族广大人民所创造,藏民族的生活习惯、历史传统、宗教信仰、地理环境等等,直接决定了藏族舞蹈鲜明的民族风格与地方特色,正因此,藏族舞蹈也便成了展示藏族人民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心灵性格和审美理想的窗口。

  一在藏族传统文化典籍“大小五明学”中把舞蹈归于“工巧明”(即工艺学),这就表明舞蹈艺术在理论上被定位于大文化范围之内,并形成具有成熟理论依据的艺术形式之一。在西藏历史上,“羌姆”等舞蹈大多不仅有配以文字记录的“舞谱”,还用“线”记录着“舞曲”;尤其“卡尔”舞蹈的音乐,以“藏文古谱”的形式传衍至今。此外,在古代藏族民间歌谣中,还传唱着众多有关“说舞蹈”方面的歌谣。在诸多舞蹈论述中,什么是舞蹈、形体运用以及“舞蹈艺技九”等精髓之作,构成最具有代表性的藏族舞蹈理论部分。藏文古籍中关于“舞蹈的各种动作姿态是人体塑造的精彩工艺之一”这一论述,首先把舞蹈定位于人,以及人体所做出的各种动作,塑造出的千姿百态的“精彩工艺’’。恰恰是这一活生生的“工艺”,表现着当时藏族人民的思想情感。古人能把审美对象的表现手段论述的如此精辟,充分证明了舞蹈艺术在人们生活中占据的地位,以及人们对舞蹈艺术的认识高度。同时,“舞蹈艺技九”中简洁透彻地阐明舞蹈是用人体的“形”、动作语言的“声”、舞动的“情”作为表现生活和情感的三大要素。……二

  ……    ……

  藏民族在历史上虽己形成了比较符合民族审美特征的舞蹈理论体系,却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审美能力的提高,依然还在不断加以完善和发展。舞蹈理论与舞蹈美学作为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尽管有着紧密联系,却是各有侧重,互有区别的。舞蹈理论是解决什么是舞蹈,怎样舞蹈的问题,而舞蹈美学则解决舞蹈的身韵、姿态、动作、节奏和如何表达情感、体会美感的问题。

  藏族舞蹈有其共性的审美特征,但是由于人们居住的地理气候差异、方言差异、服饰差异、宗教影响等因素,形成了独特的审美情趣。藏民族的舞蹈有广泛流传于民间的众多民族民间舞蹈;有专供上层社会享用的卡尔歌舞;也有专为宗教仪式服务的羌姆舞,以及众多门派的藏戏舞蹈等。它们在表现形式和手法上各不相同,但舞蹈的基本身韵、动作、姿态和技巧却很相近,音乐的基本曲式结构和节奏风格比较相仿;在服饰方面除宽、肥、瘦及色彩的区别外,样式也基本相同;另外,它们同圆圈舞为主的跳法也很相似。因此,相似或相近的身韵是形成藏族舞蹈美学特征的“根”,是相对稳定的共同审美感受之体现。藏族歌谣中唱到要跳舞“就要跳天空无边无际舞”,要跳“高山不可动摇的舞",跳起“卓舞的节奏快如夜空的闪电”。这就像萨班?贡嗄坚参的书中所述:“人们梳妆打扮,人们歌舞欢畅,那里没有悲伤,神圣的音乐至高无上”。这就是藏民族对歌舞的共同审美意识的体现,也是藏族歌舞的魅力所在。藏族舞蹈还与地域、时间、年龄、男女等不同对象各自有不同的舞姿和舞律,如前藏人的舞蹈,活泼有力、热情典雅、柔和敏捷,具有浓厚的纯农区和城镇市民特色;后藏人的舞蹈,奔放潇洒,在“扎念”琴的伴奏下步法灵巧、多变,充分展现着西部高寒人的性格特征;阿里地区的舞蹈,又有着典雅稳健、优美自如的舞步与舞姿,充分体现着古象雄文化的韵味;而藏东康巴人的舞蹈,威武粗犷、豪放潇洒、矫健雄姿,充分展现着康巴人的气质特征。

  关于藏族舞蹈的形态美,除藏文古籍中有大量记载外,在民间歌谣中也有许多记述。如《中国歌谣集——西藏卷》“打开歌门”章节中,就记录了大量的传唱舞蹈者身姿的歌谣。从中可以体会到藏族舞蹈的基本特征。……   …… 藏文古籍对舞蹈者的形体要求有:上身动作像雄狮,腰间动作要妖娆。四肢关节要灵巧,肌腱活动要松弛。全身姿态要柔软,表演表情要傲慢。举止要像流水缓步,膝窝曲节要颤动。脚步脚尖要灵活,普遍要求英姿雄壮。

  这些从实践中总结得来的基本要求,融汇着藏族舞蹈的基本美学思想。构成它形体美、韵律美、动作美、和谐美的民族舞蹈特征。藏族舞蹈还非常强调脚、膝、腰、胸、手、肩、头、眼的配合及统一运用。众多藏族古老民歌中关于具体形体要求的歌词和古籍的理论如此一致,不能说不是一个民族对舞蹈者形态、舞姿的共同审美感受。上述关于舞蹈形态的要求不是空泛的,脱离实际的,而是至今保留在众多的藏族舞蹈中,如“热巴舞”、昌都“果卓”、定日“甲谐”、贡布“箭舞”等舞蹈中,男子舞者的上身动作非常讲究,不论手持道具与否,其“上身动作像雄狮”而威武雄壮,极富有高原人彪形壮汉的气质,给人以战胜一切艰难险恶环境的信念,而女子舞的上身动作则含蓄典雅,又给人以健康和优美的感受。与此同时,“果卓”、“果谐”等不少舞蹈中男女舞者的前胸或上身动作稍向前俯,这不是表现背东西的舞蹈,这一现象除了与服装的肥厚、装饰物等有关外,从舞蹈学角度分析,向前微俯与动作的大小、强弱、高低对比等有着极密切的关系。

  ……    ……

  正如藏文古籍所指“歌舞剧(戏)是:往事如同语言一样,用形态表达各种语言的歌舞剧,它主要*舞蹈者手、头的各种变化,如卷羊毛时手的动作反复多次后形成优美、迷人的舞”,可见,双手的动作在藏族舞蹈中尤为重要。从对双手的基本要求看,除灵活多变外,手势还 要如同“莲花印”,即双手要像盛开的莲花瓣,要有层次地旋转,在旋转中产生优美的想象。我们在观看藏族不同风格的舞蹈时,会发现其双手的动作是非常丰富并极富活力。双手动作在藏舞包括藏戏舞蹈中已经演化成千姿百态的舞蹈语汇,如藏戏舞蹈中的手势与戏剧语汇 融为一体,成为藏戏不可缺少的表现手法。同样,在羌姆舞蹈中不少舞全*手势动作来展示内容;热巴舞中的“颤肩舞”;果谐中的双手前后甩动和胸前划摆,至于“手镯舞”中海螺手镯舞的手势动作就更加丰富。藏戏舞和羌姆舞中很多手势动作直接反映生活,随着剧情、节奏的变化,手势动作也跟着变化,双手始终随舞蹈内容的变化而舞动,并为升华为具体情感需要而创新、发展,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和独特的审美特征。

  民谣和古籍中还提到“双脚是锅庄的滚球”、“双脚是舞轮”,“脚下没有刺”、“脚步脚尖要灵活”等,脚是舞蹈跳动、踏节的关键。要求舞者的脚像“轮子”、“滚球”般灵活多变,如果说手势动作是“噶尔”歌舞,脚部动作则是“卓”舞蹈,手舞足蹈就形成了舞蹈。舞蹈时要如同“脚下无刺”,踏着强有力的节奏舞起来。藏族舞蹈的双脚动作灵活轻巧,节奏鲜明,脚步热烈而整齐,如踢踏舞步活泼、清爽,踏出的节奏热烈、坚强有力而轻重分明;果谐舞步是典型的集体舞步,舞蹈充满了劳动气息,在粗犷昂扬的歌声中步伐整齐而富有生命力;昌都果卓的“亚巴舞”步,虽没有音乐,但音乐产生在双脚有力的跺踏声中,一种振天的声响回荡在舞场上空。此外,民谣和古籍中还谈到头部动作,“头是舞的摇晃处”,“做右手势动作和向右行进时头向左看,左动作要反姿,做下面动作时向前看”。从中不难看出不少藏舞的规范程度和形体和谐运用的美学特征。藏舞中的头部动作也是非常丰富的,有绕头舞、甩头鞭舞、前后甩动舞、左右甩动舞等,这些都是舞蹈内容与形体变化紧密结合具有独特头部动作的舞蹈。

  舞蹈者的全身要求在民谣和古籍中的论述也较多,如女性“全身姿态要柔软”、“体态轻捷如身上无肉,舞姿柔软如腰上无骨,从背影看好像没有臀部,从前面看好像无腹肚”,男性“普遍要求英姿雄壮”。这些形体要求在当时可能属于理想化的,但它所反映出来的审美愿望符合舞蹈艺术的基本要求,体现了先人们讲究匀称的美学思想。形体是舞蹈艺术的表现工具,那么怎样的形体才算美,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要求。在藏文古籍和歌谣中反映出来的舞者的形体要求就体现着藏民族的审美意识,同样也是藏族舞蹈的审美特征之一。

  另外,用“比喻”的手法来创作舞蹈也是藏族舞所具有的一个重要美学特征。“藏文舞谱”有一条用“比喻"的方法创造舞姿的论述,认为用“比喻”的方法可以丰富人的想象,从而产生新的联想,如“雄狮抖搂绿鬃在火中燃烧”,“大鹏展翅飞翔”。……    ……目前藏族舞蹈中动作名称沿用动物姿态的比较多,但完全模仿动物姿态而保留的比较少,这是因为动作向更加舞蹈化方面发展的原故。总之,“比喻”的手法丰富了藏族的舞蹈,从而形成了丰富多采的藏族舞蹈语言。

  三

  正如藏文古籍中所言“歌舞剧(戏)是:往事如同语言一样,用形态表达各种语言的歌舞剧,它主要*舞蹈者手、头的各种变化,如卷羊毛时手的动作反复多次后形成优美、迷人的舞”。事实上,藏戏是藏族舞蹈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仅就甘南藏戏而言,便是在拉卜楞地区独特的民间歌舞基础上,综合了当地藏族民歌、弹唱、器乐等其他艺术形式,构成有说有唱、有歌有舞、又有完整故事情节的一种戏剧形式。藏戏在藏语中称“南木特”,意为演故事。著名的拉卜楞寺自1709年创建后,拉卜楞地区逐渐成为甘肃、青海、四川藏区政治、宗教、文化的中心,寺内丰富的佛教文学艺术及该地区独特的民间歌舞,奠定了南木特戏产生的客观文化基础。早在寺主二世嘉木样久美昂吾(1728—1791)时,他授意三世贡唐仓贡去乎丹贝仲美(11762—1823)编写了《至尊米拉日巴语考释成就者密意庄严》一书,并将其中“语考释”部分改编为“哈贝木”(跳神剧),表演上又同跳神舞蹈有较大的区别。哈贝木剧第一场为规范师平整净土,第二场为米拉祈祷,第三场为鹿舞,第四场为猎犬表演,第五场为猎人贡保道吉示威,第六场为米拉说教劝化。剧中人物、野兽出场时的身段表演已接近形象化,如第一场规范师净土中的舞蹈,以平转技巧,结合摆身掘头等动作表示平整净土之意;第三场中的鹿舞,鹿以双膝上下起伏,头顶下腰,有意折断角,一系列动作表示猎犬追赶,处境危险;第五场中两位贡保道吉,一边自由表演,一边拉着长音用幽默的语言,讽刺揭露僧侣中违犯教规的人,使表演妙趣横生。哈贝木以歌、舞、剧、技结合唱白,已突破了只舞不言的哑剧形式,向具有一定程式化的主表演艺术迈进了一大歩。

  甘南藏戏虽以歌舞性为特点,但歌舞表演往往又同剧情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是因为,甘南藏戏在继承和发扬拉卜楞歌舞精华,如歌舞动作中的闪、跳、甩、摆、转、抵、顺等舞姿的同时,十分重视将这些舞姿自然而巧妙地运用到剧中不同性格人物身上,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其中最具特色的便是“顺步”,即同一侧的臂和足同时朝着一个方向的动作身段,大量运用到各剧中大臣、仪仗队等人物步法表演中,其速度缓慢,动作文雅,俗称“金刚乌鸦自豪步”。据说这种动作是模仿乌鸦在空中飞翔时,翅膀向上运动的同时胸部向前冲击,和其它鸟的飞法完全有别而得。这是从民间歌舞中的顺步和寺院“哈贝木”动作相揉合形成的一种变形动作。场面设计上,一般采用歌舞队列中的圆圈、半圆圈,群舞则直接将民间歌舞搬上舞台,如“赛有合龙贝”、“拉茂嘎倩木”、“依牙瑞克”、“嘉木贡丝谢”、“扎西”等。

  ……    ……历史上每一个民族都在他们的社会生活中创造了一整套反映民族生活、思想情感并具备一定审美特征的艺术表现形式。舞蹈艺术是每个民族开创时间最早,历史延续时间最长,流传范围最广,最能直接表现情感的一门艺术,也是每个民族历史发展中最具有代表性,最具 有民族特色,最能反映民族性格和审美情趣的一门艺术。藏族舞蹈所具有的美学特征,是藏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诸多文化现象的集中体现,也是藏民族的舞蹈风格及特点形成的根基。藏民族舞蹈不仅是藏族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也是表达民族思想情感最有力 的“形象语言”。探讨藏族舞蹈的审美特征,是继承优秀藏族舞蹈艺术,发展符合民族审美情趣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的需要。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