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当前位置:汉程网 >艺术 >艺术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舞剧《半生缘》剧照。
  如今中国的舞蹈界,极缺小成本舞剧。动辄几百万元甚至投资上千万元的舞剧,界内早已见怪不怪了。然而,上海戏剧学院青年编导李园只用了5万元,就将张爱玲的《半生缘》排成一部舞剧,全剧只有6名演员,上周末在上戏剧院上演。继《半生缘》之后,张爱玲的《红玫瑰,白玫瑰》也已列入了李园的排演计划。上戏青年舞蹈团团长杨新华说,他们不想重蹈“大制作”舞剧的覆辙,只想尝试“小剧场舞剧”,在小剧场里,在咫尺之间,让都市人感受舞蹈的独特曼妙。
  何必搞大场面
  在《半生缘》的舞台上,没有国内舞剧常见的繁复道具,只有8块可随意移动的白板;也没有“团体操”式的群舞演员,只用6位舞者,便诉说了张爱玲笔下那一段段的痴情怨爱。
  挑选《半生缘》来排演舞剧,李园说,那是因为张爱玲的小说与舞剧气质很契合。《半生缘》里,张爱玲那洗尽铅华、略带感伤的笔调,正好用来缓缓叙述这一段漫长的不了情。李园说,舞剧是不擅讲故事的,永远没法表现“她是他的小姨子”这种复杂关系,但舞剧却能用肢体来传递张爱玲笔下的那种情绪,传递小说里那一点点的痴,一缕缕的怨,传递给观众那“捂住面孔的无奈”。
  舞剧《半生缘》把焦点落在了曲线妖娆的“舞女”——顾曼璐身上。特别是下半场,除了曼璐,其他5位演员都走出剧中人的身份,穿上白衣,舞出曼璐内心的挣扎和苦痛。
  舞剧《半生缘》彩排后,有人看到作品有前途,立即建议:追加投资做大舞美,再加几十名演员搞大场面。李园却说,往台上堆演员很容易,然而,“6个人已能把作品的肢体语言表达清楚,我何必要用60个演员?”
  青年编导试手
  国内大多数新创舞剧,动辄要用数十、上百个演员。杨新华说:“大编导排大舞剧,台上大布景,动用上百群舞演员,这几乎成了国内新创舞剧的某种范式。”
  在这种“范式”里,青年编导难得会有上手的机会。杨新华说:“此路不通,我们就尝试小剧场舞剧吧。几万块钱排小剧场舞剧,青年舞蹈编导有了上手的平台。”
  促使杨新华想着舞剧要进小剧场的,是安福路上红火的话剧市场。去年一年里,在上海这座城市里演出的话剧竟有87台,而小剧场话剧是其中绝对的主力军。看着“眼馋”,杨新华带领上戏青年舞蹈团大胆“试水”——“小剧场舞剧”在全国还是鲜有开垦的“处女地”。
  “外请编导,让‘飞行导演’来排舞剧,终非长久之计。用低成本的小剧场舞剧来培养本土编导人才,才能积累自己的舞蹈人才,上海的舞剧才能可持续发展。”杨新华意味深长地说。
  本报张裕
  作者:张裕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