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当前位置:汉程网 >艺术 >艺术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王明亮(右)与老伴合影。(本版图片均由王远利翻拍)

《海带丰收舞》剧照

王明亮(前)在舞蹈排练现场

  □本报 刘华锋

  他,是一名渔民,只读了两年半书,却一直扎根渔村,创作出了《海带丰收舞》等舞蹈作品,并曾代表我省赴京汇报演出;

  他创作的舞蹈,多次获得省里大奖,并相继在国家级和省级媒体播放;

  他,曾是荣成首届国际渔民节大型渔民组舞的总编导……

  他叫王明亮,有“渔民舞蹈家”之称。日前,采访了王明亮,了解到他的舞蹈人生。

  渔家汉子登上了大雅之堂

  1958年9月初,虽然已进入秋季,但泉城济南白天的气温仍是比较高,“秋老虎”还在继续发威。这让从荣成大鱼岛初到济南的王明亮和搭档不大适应。这个季节在渔村,基本上感觉不到热了。尽管如此,王明亮和搭档却顾不上擦汗,一门心思地排练起舞蹈动作。

  此次,王明亮和搭档是代表威海地区到省里参加全省的文艺汇演。在不久前结束的地区文艺汇演上,他创作的、并由他和搭档表演的《海带丰收舞》(双人舞)受到了好评,获得了优秀演出奖中的一等奖。

  这是25岁的王明亮第一次来到济南参加演出。此次到省城演出,在他的家乡———荣成大鱼岛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村民们都说:嘿,王明亮这小子还真有两下子,竟能舞弄到省城!无形中,他们给了王明亮鼓励和信心。他暗暗告诫自己,一定要表演好,不能给乡亲们丢脸。

  汇演正式开始了。轮到《海带丰收舞》了,王明亮和搭档的表演一气呵成,迎来观众们雷鸣般的掌声。

  令王明亮没有想到的是,《海带丰收舞》获得了本次汇演的最高奖———红旗奖,也是惟一获此奖项的节目。

  紧接着,《海带丰收舞》又作为当时我省惟一推荐节目进京汇报演出。王明亮和搭档在北京各大剧院演出10余场。其间,中国新闻电影制片厂将《海带丰收舞》拍摄成了纪录片,后来在全国放映。

  北京演出结束之后,在文化部的安排下,王明亮和搭档带着《海带丰收舞》又赴郑州、西安、武汉、南京等城市巡回演出30余场。回到济南后,又在全省巡回演出20余场。

  这之后,王明亮的作品有如潮涌:《渔业丰收舞》《海村民兵营》《迎春汛》《追鱼群》《我们渔村好风光》……这些作品,大多都在省里获过奖,有的还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放过。

  渐渐地,王明亮在舞蹈艺术的殿堂中声名鹊起,“渔民舞蹈家”“海上舞蹈一霸”“海滩上长出会跳舞的树”的美誉也随之而来。

  “家里蹲”出来的舞蹈家

  1991年4月,荣成首届国际渔民节隆重开幕。精彩纷呈的开幕式给中外嘉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大型渔民组舞,其构思新颖,风格独特,舞出了大海的气息,散发着大海的精魂,备受赞誉。这组舞的总编导便是王明亮。

  部分外宾对大型渔民组舞格外感兴趣,他们四处打听舞蹈的作者。有关方面人士就将王明亮介绍给他们。

  一见到王明亮,外宾们便不停地问这问那。

  有一外宾问王明亮:你上的是哪所大学,以至于能创作出如此优美的舞蹈?

  王明亮随口答道:家里蹲。

  许是外宾没有听懂中国式的幽默,竟连连夸奖起来:这所大学真是了不起,能培养出像你这样的人才。

  其实,王明亮也没有开玩笑,他的那些作品确实是在“家里蹲出来的”。

  1933年,王明亮出生在一间透风漏雨的海草房里。因生活所迫,只读了两年半小学,便开始了自己的弄海生涯。作为渔民,按理说应对船、橹、网等感兴趣,而王明亮却痴迷上了唱和跳。渔家号子一响,他便会用心地跟着和,几遍下来就学会了。他不仅学唱快,而且还能伴着号子那粗犷豪放的节奏旋律,舞弄出渔民驾船踏浪、撒网捕鱼等一连串动作。

  王明亮的家乡解放后,常有解放军到渔村演出。王明亮发现,有的节目很独特:演员们在表演节目时,不说也不唱,只在台上蹦蹦跳跳,却很受台下观众的喜欢。一打听,王明亮才知道,这叫“舞蹈”。渐渐地,爱唱爱跳的王明亮就喜欢上了这种艺术形式。一有舞蹈表演,他便在台下认真地记下动作,然后回家仔细揣摩。

  随着时间的推移,舞蹈的神秘面纱逐渐被王明亮揭开了。

  1956年,王明亮的处女作《渔民舞》问世了。当年参加全县的文艺汇演,他获得了一等奖。

  1958年,大鱼岛养殖的海带获得了大丰收。海上,一艘艘装满海带的渔船相继向岸上驶来;岸上,不论是海滩,还是大街小巷,均成片成片地摊晒着海带;每个人的脸上都绽放着笑容,人们沉浸在海带丰收的喜悦之中……

  好一幅海带丰收图!

  作为村里业余文艺队队长的王明亮的心也醉了,他决定用舞蹈这种形式将这一画面展现出来,让更多的人来分享渔民丰收的喜悦。那么,到底如何表现呢?王明亮一边劳动,一边思索。很快,他的脑海里便有了一个大致的轮廊。接下来,便是编排舞蹈动作。

  夜晚,王明亮一个人在院子里借着月光舞蹈;天气不好时,他就将编排的场所由“月光下”改在了油灯下。白天,王明亮对着镜子练习头天晚上编排的舞蹈动作。那时还没有大镜子,只有梳头用的小镜子,因镜面有限,只能不停地变换角度来观看动作,有时看完一个动作要费不少劲。而为了便于记忆,王明亮每设计好一个动作,就用笔记下来。

  创作期间,他心里装着的几乎都是编排舞蹈的事,以至于常常忘了手头上的活。

  一天傍晚,家里没有水了。妻子让刚回家的王明亮去挑水。他挑着满满一担水往家走,心里却想着舞蹈动作,不知不觉间,他竟挑着水来到了海边。

  这时,海边有村民看见了他,就问:你怎么把水挑到海边来了?王明亮这才如梦方醒。

  之前,王明亮所能见到的舞蹈大致都有这样一个特点:节奏以柔美、温和为主调,动作舒缓。而在此次舞蹈创作过程中,王明亮有意识地在一些方面做了创新。在伴奏音乐方面,他大胆地创作了曲调高亢的音乐;在动作编排方面,他特地加入了一些健壮有力的动作,从而将渔民收割海带的场面以及喜悦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经过近一个月的时间,舞蹈创作基本完成。

  这个舞蹈便是《海带丰收舞》。尽管现在已看不到王明亮表演《海带丰收舞》了,但看到当年拍摄的《海带丰收舞》的剧照,仍能感受到这个舞蹈的张力和魅力。

  继续为大海增添新的亮点

  不少人都说,王明亮创作的舞蹈“海味”十足,雅俗共赏。王明亮说,这是因为他的创作始终扎根在渔村,扎根在大海。在生活中,他随处留心观察渔民的言谈举止,捕捉他们富有情趣的生活细节。他曾说,“我吟咏的每个音符,构思的每个动作,都来自于大海,来自于渔村。是大海赋予了我创作的灵感,是家人给了我创作上的支持。”

  王明亮刚开始创作舞蹈时,村里曾有人说,一个渔民不好好地出海打鱼,就知道去蹦和跳,真是不务正业。然而,王明亮的妻子却不这样看,她了解自己的男人,她知道他的追求。家里的大事小情,她都尽可能地一个人揽在身上。

  1958年腊月,凭借《海带丰收舞》一炮打响的王明亮,被安排到周围乡村巡回演出,日程表排得满满的。

  一天要到一个路途较远的村庄演出,王明亮凌晨4点就出了家门。晚上回家时,他发现家里竟多出了一口人。原来,怀胎十月的妻子为他生了个女儿。时值冬天,天气很冷,王明亮家的墙四面透风,家里的温度比外面高不了多少。其妻一人在家,没有帮手,只能一个人试着生产。幸好,有邻居到家里串门,及时喊来帮手,使得他的妻子顺利生产。如果没有这名邻居,母女俩当时就有生命之忧。

  正是有了家里人的支持,王明亮越发有了创作的动力。

  出身渔家的王明亮,秉承了渔民身上的优点,干什么都有股钻劲、韧劲。他认为,别人能干的自己也能干,而且还能干得不弱于别人。就是凭着这样一股“不服气”的精神,王明亮在舞蹈道路上越走越宽,越走越广。

  1980年,有着舞蹈方面特长的王明亮被借调到当时县里的文化馆,负责全县的群众文艺辅导工作。当时,有人曾担心他要从海上拔了根。然而,不仅没有这样,他还以大海为基础,迈向了更为广阔的创作领域。

  王明亮先后在省以上刊物发表了舞蹈、歌曲、诗词等作品几十件,其中歌曲《人人都夸王大妈》,曾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放;他创作的诗配画《老两口偷听话》由国家计生委出版。

  王明亮在创作之余,还尽全力做好群众文艺辅导工作,把自己收获的艺术种子尽可能地撒向荣成的工厂、学校和山村。

  有一次,荣成一所聋哑学校请王明亮去教授舞蹈。他先后多次到学校了解孩子们的生活、学习情况,并学会了一些哑语手势。在辅导期间,由于孩子们的接受能力有限,有时一个动作要反复教十几次,往往一个动作辅导下来,他已是汗流浃背。他没有嫌麻烦,也没有不耐烦。在王明亮的精心辅导下,学生们学会了五个舞蹈节目。

  如今,70多岁的王明亮身体已大不如以前,行动不便的他想的最多的仍是他割舍不下的文艺工作。在儿子王平、王远利的帮助下,他正在收集整理荣成的渔民号子,目的是让这一渔家宝贝流传下去……

  现在,这棵长在海滩上的会跳舞的“树”仍屹立在那里,用他自己的方式,继续为大海增添新的亮点……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