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舞蹈工作者需要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观照力和对当代文化的创建意识。需要明确艺术信仰、明确艺术追求、明确艺术语言,牢牢确立自己作为文化工作者的文化身份和艺术追求。”这是中国舞协主席白淑湘日前在刀美兰舞蹈艺术50周年研讨会上发言时特别强调的。为祝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舞协副主席、著名舞蹈家刀美兰从艺50周年,贾作光、白淑湘、崔善玉等一大批舞蹈家,以及舞蹈理论、教育工作者汇聚云南,联系当前舞蹈创作实践,共同讨论少数民族舞蹈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与会专家认为,当前民族舞蹈创作面临的很大一个问题是对民族文化的体味和表现不足,许多“民族舞蹈”的动作被符号化和模式化,导致不少编导在创作过程中过分重视舞蹈技巧而缺乏对生活本质的挖掘,使民族舞蹈逐渐丧失自身特有的民族文化含量,这一问题对民族舞蹈艺术的发展十分不利。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学会副会长刘金吾说,当前不少年轻的舞蹈编导在编创民族舞蹈时比较注重外化的动作,甚至在根本没有生活体验的情况下,单凭日常大家熟悉的几个基本的舞蹈动作就敢进行“创作”,这样编出来的“民族舞”往往就只能是夸张地强调动作技巧,初看上去好像很有“民族风味”,实际上完全不伦不类,目前民族舞蹈中出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最后只能靠服装来辨别的现象不少,这种轻率的编创方式是根本原因之一。
民族文化不一样,地域文化不一样,舞蹈形象也就不一样,这个“不一样”只有通过对生活的真正深入才能做到。中国舞协名誉主席、著名舞蹈家贾作光高度赞赏刀美兰在这一创作问题上的态度。他认为刀美兰的傣族舞蹈在舞蹈语言上不弄玄虚、不求花哨,不去不合理地炫耀动作技巧,而是坚持从生活的积累中吸取营养。著名舞蹈家崔善玉说,一见刀美兰的表演,就可以想起云南,想起傣族,想起西双版纳的风情,那里的生活是怎样的,她的舞蹈给人的印象就是怎样的,通过她的舞蹈就可以了解到她所属的民族的艺术形象、生活的美感和魅力,这才是舞蹈。崔善玉强调说,舞蹈不是体操,不能只注重动作的组合和肢体技巧的展现,舞蹈表现着一个民族的文化神韵,艺术家应该超越自身个人体验的境界,去展示一个群体的生命体验,民族舞蹈要通过舞者的生命展示出某个地域、某个民族的文化特色。
北京舞蹈学院教授贾美娜说,从民族舞蹈中可以看出一个民族的审美情趣、心理状态、生活习惯、民族信仰等许多文化特征。刀美兰对云南民族文化生态的热爱和对这里的人文环境的体悟是深刻的,这和她始终生活在云南这片土地上、始终处于地域文化和民俗文化的氛围中有很大的关系,对她的舞蹈创作的意义非同一般。许多著名的舞蹈家之所以在民族舞蹈的创作上有所成就,跟他们长时间地深入生活、融入生活有很大的关系,例如贾作光是在深入内蒙古基层长时间地体验生活之后,才创作出了《鸿雁》这样的经典作品;杨丽萍也是长期生活在云南的乡野间,才有了《云南映像》这样的收获,民族舞蹈的创作离不开生活的土壤。刀美兰说,她表演的舞蹈《水》当年曾引起轰动,但这个舞蹈从动作技巧上看,并没有惊人的难度,甚至人人都可以学习掌握这个舞蹈的动作,难在对《水》这个舞蹈的生活原型的认识和理解,没有对傣族生活的深刻的理解,单学会动作不算是成功。别的民族产生的不一定是《水》这样的作品,即使有内容相似的,其表现形式和内涵也不会一样。
与会专家指出,深入生活的艺术创作意识目前已经被很多年轻人忽视,现在不少“民族舞蹈”只重视外在形式,在肢体的动作中没能坚持对文化的传承。刘金吾说,除了创作上的浮躁情绪之外,这一问题和民族舞蹈缺乏一个独立、系统、科学的编舞体系也有很大关系,当下大多数舞蹈院校在教授民族民间舞的创作时,采用的是现代舞的编舞方式和理念,重视动作、造型、节奏和线条,而缺乏生活。她呼吁尽快组织专家,深入研讨,建立民族民间舞自身的编舞体系,在创作民族舞蹈时,有一套适合自身特点的创作方法和理念,以使民族舞蹈在身体的记忆中永远不失去文化的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