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6年12月中旬开始的第四届北京国际舞蹈演出季,荟萃了来自德国、俄罗斯、挪威、韩国等国家的高水平舞蹈艺术团体,以及中央芭蕾舞团、辽宁芭蕾舞团、新疆歌舞团、内蒙古鄂尔多斯歌舞剧团、北京舞蹈学院等国内一流的舞蹈艺术院团。中外舞蹈艺术家用他们精湛的表演,演绎出不同国度、不同民族绵长的文化传统,奉送给了首都观众一台台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舞蹈文化盛宴。
舞蹈季首先体现出了人类文化的多元性,这一多元性来自中外舞蹈家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和表现,从阿拉伯的古代神话到蒙古族的草原风情,从欧洲古典艺术精品到亚洲时尚文化杰作,舞蹈家们都以无限的激情和充满生命张力的舞蹈作了精彩演绎。例如开幕式演出《苏丹之夜》以广为人知的“潘多拉神话”为故事主线,用神秘精彩的剧情、浩大恢宏的场面和浓郁的中东风情,融汇了欧亚艺术家们对主题的理解与诠释,成功地用现代表现手法演绎出传统古老的文化,使现代受众从审美角度,深层次地理解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再如闭幕式演出《鄂尔多斯·蒙古大婚》在深入挖掘优秀民族传统习俗的基础上,以充满时代气息的精神风貌,向人们展示了蒙古族人民自强不息、矢志奋斗、豪爽豁达的民族品格。舞蹈以鄂尔多斯人世世代代追求生命的繁衍为主线,在音乐、舞美、舞蹈、服饰各方面的创作思路上,全力探寻新的途径,大胆将岩画、青铜器、敖包、马鞍等多种象征性极强的历史遗存、游牧文化元素,以及民族传统乐曲、服饰等与婚庆情节相融合,产生出气势恢宏、意蕴深邃、风格醇厚的震撼观众心灵的冲击力,浓墨重彩地描绘出鄂尔多斯丰厚的文化积淀和色彩斑斓的民族画卷。
在文化多元展示的基础上,本届舞蹈季作品又引领着观众对多元文化的认同。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无论是《天鹅湖》中白天鹅的倾诉,还是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悲情,又或是“蒙古大婚”的喜典,虽然在国度与艺术表现上有着巨大差异,但其中对生命、生活、爱情等人类永恒主题的民族化演绎,处处能够激起不同国界、不同族别的观众的情感共鸣。更多作品同时融入了现代意识与当代视角,例如韩国现代舞《妈妈》,通过描述女主人公的生命历程和她所经受的磨难,提出了一个值得人们深思的问题——在传统价值观与现代价值观的激烈碰撞中,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如何理解、谦让?这是一个不可回避而又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显然对这一问题的追问也得到了众多中国观众的认同。
反过来在多元文化认同的基础上,观众更能领略到中外艺术家艺术表现风格的多样性。《大风歌》如虹的场面气势,行云流水般的古典神韵;《苏丹之夜》神奇绚烂的灯光布景,热情撩人的异域舞姿;《鄂尔多斯·蒙古大婚》壮阔华美的婚俗风情,都让观众大开眼界。值得一提的是与古典芭蕾形成强烈呼应的、由法国芭蕾舞大师罗兰·佩蒂编排执导、中国中央芭蕾舞团舞蹈艺术家表演的“摇滚芭蕾”《平克·弗洛伊德》。此剧使中国观众改变了对芭蕾舞的传统认知,以崭新的视角去欣赏现代风格的芭蕾之美,品味古典芭蕾精神与现代时尚艺术契合的感受。同时,此剧对中央芭蕾舞团的艺术创新与探索也起了积极的作用。
第四届北京国际舞蹈演出季的文化意义是毋庸置疑的。在我们祖国社会经济各方面高速发展、国际影响不断提升的今天,做好、做大中外文化艺术的交流活动,不断增进与各国艺术家的了解,是我们文化艺术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