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理想,追求的是最不切实际的东西:信仰、思想与艺术,因为生活赋予我无限的幻想空间;我的肢体,表达的是最真切的性情:真爱、善良与美丽,因为舞蹈释放我深刻的生命情绪。这是笔者多年来在学舞、跳舞、教舞实践过程中最真实的情感体验。
一、舞蹈的交流是一种时代需求
舞蹈是一种文化,它产生于个人,却存在于社会。舞蹈是一种思想,它释放个体的情绪,却收获群体的体验。
无论是最简单的即兴舞蹈,还是最复杂的舞剧构思,舞蹈都发源于个体的生命激情之冲动,但在参与社会总体文化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地演变成为一种群体文化符号,一种时代思想规范,一种专业技术体系,一种民族风格模式,甚至成为全人类共同行之有效的交流工具,成为一种能够承担起世界文化信息传播重任的特殊艺术形式。
舞蹈作为人的一种文化行为,对人的身心产生作用,即给人体以文化。而人的身体之所以能从舞蹈中获得美感,决不仅仅只是限于外形修饰的美丽,更重要的是人在舞蹈行为中所体现出的高昂的生命气韵和丰富的思想内涵,是人类文化精神的一种特殊显现。
在我国,近些年来,各地区的专业舞蹈行业并不景气,社会舞蹈却十分火爆,业余舞蹈学校更是随处可见。这中外围性的舞蹈热潮,从幼儿、青少年,席卷到了鬓发斑白的中老年。其主要动机,不能不说是由一种健康向上的群体性的美感追求欲望所驱使。
就今天的许多中国家庭来说,对弄清“让孩子学习舞蹈的目的究竟是为了什么?”这一问题,已经并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学习舞蹈已经成为当今中国社会的一种风尚、一种时髦,成为许许多多孩子向往和追求“美”的必由之路。事实上我们实施艺术教育的重要目的就是在于帮助那些正在成长历程中的少年儿童,把他们生命中隐秘,并且最重要的天性之“美”挖掘出来。
当孩子们长期的接受系统而科学的芭蕾舞基本功训练,就会使其原有的“自然形体”变成了“艺术形体”,即使不在舞台上翩翩起舞,而是混杂在人群之中,也同样会显现出特殊的美感和气质。芭蕾舞训练正好成就了孩子们爱美的愿望,实现其令旁人羡慕的形体美感和优雅气质。这一点,我们的许多家长是深有体会的:当他们带着学过芭蕾舞的孩子逛商场的时候,时常会听到这样的询问:“你这孩子学舞蹈的吧?瞧这气质,跟别的孩子就是不一样!看来我也得让我孩子去学学芭蕾舞。”
而对于某一个国家,某一个时代来说,一个卓越的舞蹈家所具有的形象体态,往往就是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审美观念的集中体现。而由他所竖起的这一形体美的标尺,正是标示着这一时期人们对人的形体美的最高向往,从而驱动着爱美的人们向着这个目标去努力。
我国汉代著名舞蹈家赵飞燕,传说其身轻如燕,能作“掌上之舞”。因此,那个时代的上流社会追求的美女形象,就是那“风吹即去”的轻盈体态,致使紧随其之后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男人们也追求“秀骨清像”的美感。而堪称唐代宫廷乐舞之冠的《霓裳羽衣舞》的表演者杨玉环却有着丰满圆润的体态,于是“胖为美”,则变成为了风靡唐代的审美风尚。
芭蕾艺术产生于欧洲树立人文思想、反对教会禁欲主义、提倡个性解放、个性自由的历史背景。它集中地体现了文艺复兴以来欧洲上流社会对于人的形体美的企望——崇尚古希腊时期的人体审美标准。当法国路易十四将其发扬光大后,芭蕾艺术则突出地体现其
从芭蕾舞的发展历程中,我们看到了人类文化的演变过程,看到了民族兴衰的历史轨迹,感受到了人文主义的思想品格,体会到了人类生命所具有的丰富的表现形式。可以说,舞蹈的交流,是没有国界的交流,是人文思想的交流,是人类爱心的交流,是民族亲和精神的交流。文明、文化,能够为人的内在生命鼓足探索、开拓、丰富人生的力量和勇气,使其有限的生命在无限的广阔的人生地平线上无限延伸。从这个意义上讲,舞蹈的交流正是我们这个日趋国际化的时代的需要。
二、如何定位业余芭蕾舞考级教材
一种体系的建立,和它所处的时代是紧密联系的。由北京舞蹈学院芭蕾舞考级中心编写的中国芭蕾舞的业余考级教材,是在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之后,我国的中小学教育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素质教育”这一新的教育思想背景下产生的;是在学习外国芭蕾舞教育的先进经验,继承中华文明的传统文化的指导思想下,通过吸收世界芭蕾艺术的精华,融合、发展而形成的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业余芭蕾舞教育体系。从1994年教材的编写、推广至今已经有将近十年的历程了。但是究竟如何给这套教材一个正确的定位,到今天也还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
其实,早在1994年3月9日,前国家教委艺术教育委员会主任赵沨同志为北京舞蹈学院芭蕾舞考级中心编写的《芭蕾舞分级考试教程》写序时就明确指出:“北京舞蹈学院将在我国实行音乐教育考级制度之后,正式举办北京舞蹈学院芭蕾舞(院外)考级制度,这必将对于我国普及舞蹈教育做出有益的贡献,必将对于促进我国美育教育的发展,对于加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都将具有重要的和历史的意义。”
并且《芭蕾舞分级考试教程》在其前言中也有说明:“……为了进一步提高芭蕾舞业余教育的质量,使之走向规范化,在文化部的支持下,我们编写了这套分级考试教程……,我们希望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使芭蕾舞的普及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有利于继续发展和完善我们自己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芭蕾舞教学体系。同时,我们也希望通过考级活动,能对孩子们的学习进行一次考核,激发广大青少年对芭蕾舞的兴趣,吸引更多的孩子来学习芭蕾舞。”并在其后面还专门强调:“为芭蕾舞专业培养后备人才并不是我们编写这套教材和举办考级活动的唯一目的,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希望能有千千万万个芭蕾业余爱好者,为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素养而做出努力。”
由此可见,北京舞蹈学院芭蕾舞考级中心编写这套教材初衷,是将其放置在推广、普及芭蕾舞艺术,提高民族文化素质的大前提下。但就目前已经在全国推广使用的一至六级教材来看,似乎又是自相矛盾的。
《芭蕾舞分级考试教程》在其说明中则是这样定位的:一、二级课程的对象是学龄前儿童或一、二年级的小学生,对他们进行芭蕾舞的启蒙教育和基础训练。三、四级的课程与中等芭蕾舞专业一年级程度遥相呼应,我们希望通过这几级课程的训练,为那些具备从事舞蹈专业基本条件而又喜欢舞蹈、立志从事专业工作的孩子们打下一个基础。五至八级的教材是为那些虽没有进入专业舞蹈学校学习但又十分喜爱芭蕾舞的爱好者而设计和安排的。我们也希望他们中的某些人通过这一途径也有机会实现他们的愿望,成为一名芭蕾舞演员。
可事实上,无论是从教材本身所制定的教育目标和教育对象,还是从受教育者在学习过程中的实际效果来看,只有一、二级课程还比较适合,学生们普遍都能够接受。可是三、四级课程一下子就和一、二级之间拉开了相当大的距离,对少数自身条件好的学生来说,经过一年不间断的业余训练(业余学习2次/周,2小时/次)基本能够完成,勉强达到考试要求。但是,就业余学舞的孩子来讲,绝大多数都不具备专业舞者所具有的身体基本条件,因此大多数的学生就很难如期完成三、四级课程的训练任务。随着学生考级级别的不断上升,这个问题也就越来越尖锐地摆在我们面前,以至于到了五、六级能够继续学下去的学生,就所剩无几了,且不要说七、八级教材还没出版,就是出来了,就凭它“是为那些虽没有进入专业舞蹈学校学习但又十分喜爱芭蕾舞的爱好者而设计和安排的。我们也希望他们中的某些人通过这一途径也有机会实现他们的愿望,成为一名芭蕾舞演员。”这一教学目标就让更多的学生“望其生畏”。
“成为一名芭蕾舞演员”谈何容易?那是用泪水、汗水和时间浸泡出来的。何况舞蹈是一种由身与心共同创造的艺术。一些身体条件好的孩子,不一定有良好的人文素质,他们缺乏爱心、缺乏坚强的意志、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所以条件好却半途而废的学员比比皆是。相反,一些身体条件一般的孩子却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他们富于同情心,充满爱心,具备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和敢于为艺术而献身的牺牲精神,他们爱好广泛,求知欲强,文化课成绩也是同级学生中的佼佼者,因此,能够在我国现行的高考制度下,不间断地坚持八到十年的业余舞蹈训练的学生大多是这类学生。
特别是上了高中,为了高考,家长、老师给他们设置了种种限制和更高的要求,使得他们把广泛的爱好割舍得只剩下了这唯一的爱好。而孩子们为了保留住自己这唯一的不能割舍的爱好,就必须要付出加倍的努力:用自己优异的文化课成绩赢得家长、老师们的支持。说来也怪,那些没有任何爱好的孩子,文化课成绩很一般,家长们也就听之任之了,可这些有特长,有爱好的孩子在班级里文化课成绩也能够名列前茅,可家长们却还要拿孩子们的爱好作为筹码,进行高标准,严要求,一旦没有达到他们的既定目标,受损的绝对是孩子们最心爱的事情。
再加上好强的父母,事事都好强。既然让孩子们参加芭蕾舞考级,就一定要孩子能够给他们脸上争光:“瞧你考的这成绩,刚刚及格?既然这样,就别学了!”为了这一切的一切,孩子们真的已经是身心疲惫了,可他们离“芭蕾舞演员”的标准还是相差十万八千里。
当然我们也有一部分教授的观点是:既然自身条件不好,就劝他们不要学了,干吗非要学芭蕾舞不可?
可我想,这不是孩子们的错!是我们将只适用于少数人的教材,扩大运用到所有喜爱芭蕾舞的孩子身上,使他们在学舞的过程中,屡遭失败,从而挫伤了孩子们热爱芭蕾舞的热情和积极性,这似乎已经违背了我们对广大的少年儿童进行舞蹈艺术教育的初衷。我们又怎么能开口对孩子们说:“你的条件太差了,千万别学芭蕾!”?
再说,作为社会艺术水平考试的舞蹈艺术考级教育,它不应该是带有功利目的性,而只是对孩子们所学的专业能力进行的一种必要的、合理的与之相适应的阶段性的检测和评价。社会艺术考级活动在中国的蓬勃发展,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们所学知识的水平高低需要一种权威性的评定,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学需要来自外界的精神鼓励。
三、对现行教材调整和修订的几点看法
作为这套教材的忠实地推广者和实践者,在这里我提出自己的几点看法仅供同行交流。
我认为,业余芭蕾舞考级教材,是一套普及性的芭蕾舞基础教程,它应该以传播西方舞蹈艺术文化和了解欧美人文思想为主要目的,以培养中国青少年对芭蕾舞的了解和热爱为宗旨。将芭蕾舞对人体的基本形体训练,对孩子丰富的想象力的培养,通过人的肢体语言表达情感的方式以及提高学生对舞蹈内涵的领悟能力等方面的特殊功能,巧妙的运用于我们的审美教育之中,使之成为中国少年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必修课。
1、业余芭蕾舞考级教材的科学化
这里所说的科学化,是针对业余学习芭蕾舞的孩子所能够承受的身体骨骼、肌肉的能力训练和技术要求,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的实际接受能力和条件,调整和增加启蒙阶段的教学课程,切割和分解中高级阶段的教学课程。即能够把原有的一、二级教材补充调整、增加、改编为1——4级,将学生进入原三级教程学习年龄提高到9岁以上,使业余学习芭蕾舞的学生与专业学校学生在进入足尖技术训练的年龄要求上基本同步,确保孩子们的稚嫩的双脚不受到损伤。同时将原来的三——六级教材切割分解为5——12级,其基本原则就是:把每一级的技术难度降低,教学时间延长,强调循序渐进的科学性和系统性,注重普及性,兼有特殊性。使学生们在比较轻松愉快的情况下,完成教程所要求达到的训练目标。从这一点来讲,应该向中国舞考级中心学习。中国舞考级教材从原有的1——7级,修订为1——13级,绝不单单是数字上的变化,而是主编在教育理念、教育思想和中国舞考级教育定位上的一个大突破、大飞跃,是顺应时代需求的聪明之举。
2、业余芭蕾舞考级教材的多元化
世界艺术本身就是一个多元化的体系。当代世界文化的多元并存,反映在业余舞蹈艺术教育方面也就形成了人们审美观的多元化局面,它与当代世界舞蹈艺术群峰争秀的现象是遥相呼应的。二十一世纪的世界芭蕾舞台早已不是古典芭蕾舞一枝独秀了时代了,芭蕾艺术的多元化,也正是其顺应时代潮流的必然归属,这种历史潮流是任何人也无法阻挡的。那么芭蕾艺术多元化的时代气息,也应该如实地反映在我们业余芭蕾舞考级教材之中,使我们中国孩子不光知道世界有古典芭蕾舞,还应该知道有现代芭蕾、当代芭蕾,以及与古典芭蕾舞既相对立又相融合的现代舞。
让孩子们能够了解和接受多种多样的芭蕾舞风格,对当今世界芭蕾艺术的发展趋势有一个较为清醒的认识。对不同舞蹈风格的理解和感悟,会迫使学生们去认真面对他人的观点、信仰、态度和价值观念,从而思考自己的观点、信仰、态度和价值观念的适当性和正确性。通过了解不同风格舞蹈产生的文化背景,使学生们认识到舞蹈艺术发展的社会性和时代性,从而获得对他人更积极的理解和对世界更深刻的认识。并激发他们内心深层、最富创造力的意识——创新性!这对于他们将来了解世界的其他现代艺术都是极其有帮助的。
3、业余芭蕾舞考级教材的人文化
在前边“思考篇”中,我已经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我认为,业余的芭蕾舞教育绝不是培养芭蕾明星的田园沃土,而是培养“芭蕾迷”——芭蕾舞艺术欣赏者的广阔天地。
要使中国的芭蕾舞事业蓬勃兴旺,真不是通过芭蕾舞考级活动选拔培养几个所谓条件优秀的芭蕾舞演员就能够解决的问题。如果我国的广大观众对芭蕾艺术一窍不通,培养出再多再优秀的芭蕾舞演员又有何用?比如,现今我国已有许多在国际芭蕾舞比赛上获得大奖的在国内堪称出类拔萃的芭蕾舞演员,也是鲜为人知的。为什么?这就是典型的中国国情:中国有十二亿人口,看过芭蕾舞的有多少?学过芭蕾舞的有多少?懂得芭蕾舞又有多少?芭蕾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讲就是“脚尖舞”,而脚尖舞在中国人看来简直可以说是西方杂技,所以才会有人把《芭蕾与杂技》这样的节目搬上中国的舞台。芭蕾舞不是不愿放下高贵的架子,而要始终保持其贵族的风度吗?可这西方的贵族艺术怎么到了中国就演变成了民间杂耍了呢?如果西方人能够明白这一点的话,一定觉得十分可悲。
我曾去香港参观那里的业余芭蕾舞学校,在这个被称之为“弹丸之地”的小岛上,学习芭蕾舞的少年儿童多得简直令人惊讶。仅就在《香港舞蹈历史》一书中有据可查的芭蕾舞学校就可以罗列出一连串的名字:毛妹芭蕾舞学校 、王仁曼芭蕾舞学校、曾雪丽芭蕾舞学院、郭惠云芭蕾舞学校、吴湘霞芭蕾舞学校、集羽青少年儿童芭蕾舞团……并且每一所学校的学生人数大多都在一两千人以上,而在这众多的学舞人群中,真正想要以舞蹈为自己终身事业的人只占极少极少的一部分,绝大多数的孩子则是把学舞作为一种文化修养,对西方人文思想的学习、了解和熏陶,一种塑造自身形体美的最佳方式。
因此,中国的业余芭蕾舞考级教材应该体现出的不仅仅是去如何接受西方传统文化艺术的问题,而应是直接反映出随着中国新的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变化,所带来的新的思想、精神、文化、价值的变革问题,汲取西方文化的精髓,为我所用。
4、业余芭蕾舞考级教材的个性化
芭蕾舞基本功训练的单一性和重复性是众所周知的,但是芭蕾舞艺术本身却充满了童话般丰富的想象力和人物塑造的个性化。因此,在业余芭蕾舞教育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和独具特色的个性。
想象力和个性的培养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因为这种能力是教不会的,而是要靠教师引导学生去“发现”或用他们认为最合适的办法“成为”自我。在以多元化为前提的业余芭蕾艺术教育中,我们最终的目的不是培养职业舞蹈家,而是教育培养出具有多种兴趣的,完全实现自我的人。通过舞蹈学会认识自我,实现自我。教育孩子们具有自己真正的情感,自己的思想,真实地展现自我,而不是充当别人的影子,人体动作的复印机。
艺术对人的感召是一个充满活力,持续不断的过程,当学生们意识到为什么能从舞蹈艺术中受到启迪和激励,感受到某种力量,他们就会不由自主地以某种新的方法其创造和理解其他新的事物。我们的目的就是使中国的孩子们在舞蹈这种身心合一的文化中,从身体韵律到心灵修养,从直观感觉到精神感悟,从情感体验到思想升华都逐渐真实和强大起来。
自国家文化部二OO二年六月发布《关于社会艺术水平考级工作令》一年多来,全国各省市地,各级社会艺术考级机构都在按照此法令逐步规范、调整和完善社会艺术考级活动中存在的有关问题。我们也衷心地希望北京舞蹈学院芭蕾舞考级中心在开展考级活动的过程中,能够在不违背芭蕾舞科学性、规范性、系统性的原则下,认真而理性地对这套教材进行重新分析、研究、修订和完善,使其真正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芭蕾艺术普及教育的示范教科书。在我国青少年舞蹈艺术普及教育历史进程中起中坚作用,使我们的业余芭蕾舞考级道路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