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舞蹈家协会和上海舞蹈家协会不久前在上海召开研讨会,舞蹈界几代著名编导、评论家、理论家齐集上海,当代舞台上几乎所有最有影响力的舞蹈家都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对近几年舞蹈界存在的各种倾向发表见解,尤其批评了舞蹈题材远离现实生活这一严重问题。
他们认为,近几年舞剧创作了上百部,绝大多数都是古典题材,和现实有很大的距离,凭空臆造想象的成分过多。这是因为,从编剧到编导,许多人没有现实生活的思索和体验,很多人忙于创作晚会、大型活动、应景作品,多数人只知道看光盘、看外国作品。而且,编导在创作时,思维方式基本都是陈旧的套路,缺少新鲜感和新的视角。古典题材的舞蹈在创作时往往允许有很大的想象余地,甚至可以具有某种程度的胡编乱造,观众和评论家一般不会对舞蹈题材本身产生怀疑,只图好看与否,这就为创作者带来相当宽泛的空间,没有任何限制,而现代题材的作品就比较容易引起观众的质疑。
他们认为,当代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代,每个人都受到冲击,也带来了空前的创作压力和苦恼。从计划经济转到市场经济,各种文艺思潮的涌入,使艺术家的生活节奏、文化习惯、艺术视野都发生明显变化,对审美也提出更多、更新的要求,与二三十年前舞蹈工作者经常面临的那种现实任务已经截然不同,但是这并不等于说舞蹈可以完全脱离时代,脱离生活。舞剧尽管是眼下最为繁荣的艺术品种,认识舞蹈的人也因此越来越多,大大扩展了舞蹈的影响。但是由于编导的知识结构不完整,所以产生的作品缺少品质,缺乏人物性格逻辑的发展,没有个性化的语言,爱情也一再泛滥,呈现出雷同的现象,看不到个性和思想。
其实,不但舞剧,各类舞蹈比赛中产生的作品也有脱离现实生活的明显倾向。在各类全国舞蹈比赛中,大多数作品都钟情于古典题材。有一次颁奖晚会,各大赛事上得奖的舞蹈演员都站在了一起,准备将自己的作品共同呈现给观众,台下观众万万没想到,一种陈旧的舞台形象出现在眼前:一律古典、一律帝王将相、一律才子佳人,然后就是神仙鬼怪。一些舞蹈评论家认为,目前舞台上已经很难看到反映当代民族精神的代表作。
此外,少数民族舞蹈创作目前也处于一种茫然状态,艺术思想探索是一片空白,肢体语言的创新也是空白,许多人对以前承继的传统艺术更抱着怀疑的态度,所编所创与现实生活差距也很大。连有些所谓的原生态舞蹈,也是迎合市场的一种操作,完全是商业化的形态。少数民族艺术的文化之核正在渐渐淡化。
另外,大家对一些现代题材的作品也有看法。他们说,编创现代题材的作品应该用新的表述方式来表现,可惜,这些作品的手法大多陈旧。他们还认为,现在的创作并不缺少正确,缺少的是精彩。写得不精彩,谁都不会看。只讲正确不讲精彩,是现代题材的通病。
大家对舞剧创作包装之风日盛的问题也很忧虑,认为辅助手段已经形成了汪洋大海,淹没了创作本体。那些贵族的场面、繁复的形式导致舞台创作一味铺陈。
大家还认为,舞蹈除了创作和表演外更需要营销,这就需要专业的操作人员和专业公司。可是舞蹈生产之前,多数院团不考虑市场划分,定位也无人过问,更不在乎营销网、制作人、运营商等等。现在的艺术院团大多不懂营销。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