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当前位置:汉程网 >艺术 >艺术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舞蹈是一种以人体动作为“语言”的独特艺术形式,它“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盖乐心内发,感物而动,不知手足自运,欢之至也。”它有着其他艺术形式所无法替代的社会功能。当人们的情感达到及至,用语言与其他方式都无法尽情宣泄时,舞蹈就是最好的抒情表意之举了。当我们迈进21世纪,经历着我们祖国举世瞩目的变化时,生活在快节奏韵律的人们,无不深切体会到自己周围所发生和即将发生的事情。现实告诉我们,当代舞蹈再不能沿用旧的思维方式开展舞蹈创作,因为那样会形成千篇一律、整齐划一的表演风格,造成舞蹈表演的同一性。只有不断创新舞蹈专业的思维方式,才能推陈创新,才能创作出独特的舞蹈作品。正是这些社会内蕴,近年来,专业的、群众性的舞蹈创作领域,涌现出大批能拨动人心弦的好作品。这也是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物质水平在不断的提高,审美追求攀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人们渴求着更多的包括舞蹈在内的艺术精品来满足他们不断增长的精神需求。因此,快出舞蹈精品是社会赋予我们的责任。

  舞蹈来源于生活,它是人民大众的艺术。舞蹈的本质已经决定了它的群众性,因此舞蹈创作就不是什么神秘王国。只要掌握了舞蹈创作的基本方法,把握正确地创作途径,紧紧抓住艺术表现手段的根本,在不断的总结与实践中,就会有许多好作品从你手中涌现出来。但现今的舞蹈很多都形似神似,怎样才能新颖与众不同,让人眼前一亮,这就需要我们现在的舞蹈学者去研究探讨的话题了。

  以下我将会从舞蹈的顺向思维、逆向思维、个性思维、构图思维四个方面来阐述我对舞蹈创新的个人见解,希望能为舞蹈创作的繁荣出一点微薄之力。

  (一)善于顺向思维,从周边的环境开展舞蹈创作。

  所为顺向思维是指艺术来源于生活,舞蹈也是同样。只有热爱我们的生活,积极发现身边有特点的事物并给予艺术的审美,把生活在大家身边的东西给予“生命”,这样就会出好作品,让人们能深刻地记住这些作品。

  舞蹈作品、舞蹈形象的产生都是从生活当中提炼来的。舞蹈创作者只有在日常的生活中认真细致的观察生活,逐步积累这些来自生活的大量素材,对这些素材进行分析理解和熟悉,从中筛选出典型的具备象征意义的“材料”,并对他们有了真正的切身体会和实践感受后,才有可能创作出打动人心的成功作品。例如房进激的《小溪 江河大海》他就把小溪融入江河,江河融入大海的壮观场面发挥的淋漓尽致。舞蹈没有复杂的舞蹈动作,主要以圆场为主,把水的那种层层叠叠展现在人们眼前,让人忘记了它是舞蹈,真有种在台下看大海的美。

  艺术作品不夸张就没有表现力,而夸张就必须有丰富的联想——想象力。编者深入的观察生活,运用自己的创作思维,把水从细小的溪水到波澜壮阔的大海,运用节奏因素使舞蹈“形”、“情”具备,给观众留下深刻地印象。张纪纲的《千手观音》,编者把神的形象赋予了生命,把20多个演员的舞蹈,编排的真的像千手观音一样壮观 震惊。

  生活美不等于艺术美。创作者对生活中的各种美的事务要进行高度的浓缩和升华,编者把生活中发掘出的物体形象的美妙进行艺术的高度概括,使其成为鲜活动人的舞蹈形象,给观众以美的享受和熏陶。

  (二)善于逆向思维,从“出人意料、另辟蹊径、标新立异”做起,进行舞蹈创新。

  所谓逆向思维,是指到过去或反过来向问题,即从相反的方向或角度思考问题,选取别人不曾关注没有涉及过的领域去开拓创新。

  其一,要善于自我逆向思维,不是按照自己以往所接受的思路来开展创作,而是在自我逆向、自我扬弃的基础上,用新思路、新创意来进行个性表演的创作。比如:在生活中会发现有些人很“怪”,它很可能是此人个性在身体运动中的一种表现。在舞蹈创作中很多人会避开生活中的这些怪现象,而是去发掘美的一些事物来编排舞蹈。舞蹈给人的印象就是美妙,所以舞蹈界出现了大批只有水平的高低,没有类型的差异,形成了千人一面、整齐划一的表演风格。其实“怪”并不完全是错误的,有的则是一种创新、一种个性的张扬,只要是建立在规格之上的新颖独特的东西,创编者应该给予肯定,并对这种现象加以培养创作。

  其二,要善于与同行逆向思维。不是顺着顺向思维去创编舞蹈,而是逆向则他路而行之。别人不这么做,而我偏标新立异这么做,这样才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比如:杨丽萍编导及主演的大型原生态歌舞集《云南印象》走的就是与同行逆向思维的路子。她并没有顺着其他编导的路子走,找优秀的专业演员来表演,而是找来了60多位能歌善舞的村民将最原生的原创乡土歌舞精髓和民族舞经典全新整合重构,展现云南浓郁的民族风情,在舞台上建立一座活动的民间歌舞艺术博物馆。因此《云南印象》就让人感到创意新、有亮点、有地方特色且与众不同;例如舞蹈《俏夕阳》同样走的是这个路线,编导选演员不是选择年轻的有舞蹈基础的演员来完成这个作品,而是选择了二十几个老太太把唐山的皮影戏如许儒生的用人展现在舞台上,舞蹈节奏鲜明,创意新型,给人眼前一亮。

  (三)善于个性思维,从追求“个性特色、个性特点、个性魅力”做起,开展舞蹈创新。

  所为个性思维,是指注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即事物的个性的一种思维方式。也就是说把思考问题的方向和重心放在矛盾的特殊性即事物的个性方面。具体到舞蹈上来说,就是要从以往习惯的传统思维方式中走出来。

  其一,追求特色化。众所周知,舞蹈作为一种以人体动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方式,无疑要把人这一“ 材料”锻造的能屈能伸,能柔能刚,腾上跃下,拧、倾、圆、曲样样均能适应。舞蹈中的各种规范性的基本功训练已把演员训练成了共性统一的表演风格。而后出现的一种抽象化的现代舞就打破了民间、古典、芭蕾等等传统舞蹈的规范模式,它的训练解放了身体的所有肌肉和关节,舞蹈的风格干净大气,舞蹈动作瞬间静止,瞬间舞动,这期间出现了很多好的舞蹈作品,比如:王枚老师编导的作品《也许是要飞翔》舞蹈中没有任何展现女性柔美的动作,而是干净大胆的运用一条直线的路径把一段舞蹈展现出来,动作干净舒展,让人看后很受感动。

  其二,追求魅力化,即要具有创造与想象的魅力。一个舞蹈艺术作品的成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演员体现的程度,再创造与想象的能力。这就要求编舞者们展开充分地想象力,去合理地完成作品。尤其是动作与动作之间的衔接,情绪与情绪之间的转换,只有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才能尽善尽美。现在的舞蹈作品开始有了一个转型期,大部分舞蹈开始打破自己的束缚,在舞蹈原有的元素上加了许多现代舞的元素,使舞蹈看上去不在那么单一。例如:《扇舞丹青》本身是古典舞的素材,加上现代舞和扇子的元素后,使整个舞蹈在一种轻盈流畅的美中完成,让人百看不厌,很是享受。也有很多国标 拉丁也在自己的舞蹈素材基础上加入了情节性的东西使舞蹈不在那么单一,让人眼前一亮,也增添了舞蹈的可看性。

  (四)善于构图思维,舞蹈构图是舞蹈语言在舞台上存在和呈现的方式,也是舞蹈在时间、空间中的动态结构。

  所谓舞蹈构图是舞蹈者在舞台空间的运动线和画面造型。是舞蹈作品的重要表现手段之一。

  好的舞蹈作品离不开舞台上的整体画面,这就要编舞者具有很强的构图思维。我们知道任何构图都是由不同的线——直线和曲线所构成的,即三角形、方形和圆形,以及三角形的变体菱形,方形的变体梯形和圆形的变体椭圆形所组成的。怎样才能使这些大家都熟知的这些图形组合成让人眼目一新与众不同,并且在不同的舞蹈画面的变化流动中把舞蹈语言所表达的情意展现出来。如何配置才能给人以美感,这就得使它符合形式美的规律和法则。从形式美的一般构图来看,主要有:整齐一律、平衡对称、比例、调和对比、多样统一等。

  其一,整齐一律,一称单纯同一,是最简单的一种形式美的规律,它的特点是没有差异和对立的一致和反复。如色彩、声音、线条、形状的一致和反复,都能体现出单纯、整齐的美,也能给人一种节奏和秩序的审美感受。

  其二,平衡对称,一称均衡对称,是比整齐一律稍微复杂的形式美规律,它的特点是既有一致重复的一面,又有差异的不一致的一面,但他们在差异中仍保持者一致。对称给人以安宁、稳定的审美感受,而均衡则给人在安定中又具有一定自由、灵活的愉悦的感受。

  其三,调和对比,是指事物的差异和对立的统一。调和是事物的差异中的统一,对比是事物的统一中的差异。如在一幅画中在以直线构成的方形或长方形建筑中,出现一位打着圆伞的少女,这方形和圆形就形成鲜明的对比,而它们又统一在这个画面中。而在一副表现大海的画面中,海水的绿,天空的蓝和飘着的白云,虽有差异,但在色调上又趋于协调和统一。调和给人以融和、协调的愉悦;对比则给人以鲜明、醒目、振奋、活跃的审美感受。

  其四,多样统一,又称和谐,它是形式美最高级的形势法则,包含了上述的诸条形式美的规律,是整齐一律、平衡对称、调和对比等诸形式的对立统一。“多样统一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特性。事物本身的行具有大小、方圆、高低、长短、曲直、正斜;质具有刚柔、粗细、强弱、润燥、轻重;势具有疾徐、动静、聚散、抑扬、进退、升沉。这些对立的因素统一在具体的事物上面,形成了和谐......多样统一的法则的形成是和人类自由创造内容的日益丰富相联系的人们在创造一种复杂的产品时要求把多种的因素有机结合在一起,既不杂乱,又不单调。多样统一使人感到既丰富又单纯;即活泼又有秩序。”①例如:今年春晚的《飞天》它就运用了构图中大圆套小圆,舞蹈刚柔强弱把整个舞蹈烘托的很是令人振奋;《青花瓷》同样运用高低大圆套小圆的构图把一个静止地花瓶用人来跳活了,实在是只能用美来形容这个舞蹈。

  随着社会发展的飞速前进,舞蹈也在随着社会的步伐大步往前走。人们的欣赏水平也逐年提高,美的事物也慢慢的被发掘。创编者们要大胆的去尝试新生的事物,不能总吃老辈们传下来东西,只有不断研究学习开动大脑,新生的舞蹈才能不断涌现,才能慢慢迎合人们的高标准的眼光。为了“推动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我们舞蹈界的学者们只有不断的学习创新,多搞精品剧目来迎合文化事业的发展。

  注释:

  ① 杨辛、甘霖:《美学原理》第161-162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苏时进与“气韵编舞法” 苏老师在今天上午的讲座中说:舞蹈是生命的情韵,是用生命来表达韵律。他在长期舞蹈创作实践中创造的“气韵编舞法”是指生命系于气,气形生韵,韵则表情,情动形移,形之隐意,意形如谜,谜揭在心,心启则灵,灵形顿悟,悟则舞起。他独创的“气韵编舞法”将舞蹈视为一种灵与肉的结合,是生命的情韵,只有执着前行,才能深入其中,把握真谛。在他看来,一个艺术家必须具有超凡的想象力,一如既往的执着,为事业献身的忘我精神和思想家的敏锐。下午苏老师结合他最早的的成功之作〈一条大河〉给我们全体学院分析如何编舞和他对“交响编舞”技法的理解与运用。在他看来“交响编舞”技法,最重要的是创作意识,创作理年,创作思想上要有一个整体概念,所谓的“交响编舞”首先要从这几个方面去把握,其次才是动力作,结构上的“交响编舞”以〈一条大河〉为例,他说“中国新舞蹈艺术的拓荒者和奠基人吴晓邦先生当时曾高度评价〈一条大河〉是舞蹈创作上的一个里程碑”。在观看过程中经苏老师边分析边讲解,我们学院深深感受到〈一条大河〉的特点在于,人物,戏剧情势,背景氛围的象征意味在舞蹈肢体中较为成功地达到了统一。肢体的某一部分某一具体意象,往往同时既是角色本身,又是背景因素,既负荷着戏剧情势的张力,又传达着一定的象征意义,既是实的具象,又是虚的暗示。在舞蹈的总的肢体中,这些部分相互关联的运动,对比,消长,构成有机统一的气韵,揭示事物,人物内在关系的意义,推动剧情的发展,辉映性格的神采,从而超越了哑剧叙述。在下面的讨论中,我们认为这的确是对吴晓邦先生关于“里程碑”说法的具体展开。问题所论及的“舞蹈肢体”,“很像音乐中的复调”的舞蹈处理的进一步深化,我们认为〈一条大河〉是后来姚勇,张羽军的舞蹈诗〈黄河〉和范东凯,张建民舞蹈诗〈长城〉编舞理念的先声,因为这一年是距今20年前的1987年。

    在今天的讲课中,赵明老师从三个方面阐释了他的舞蹈创作观念。

    1,肢体语言的逻辑思维方式与文学的逻辑思维方式完全不同

    中国的语言文化十分丰富,例如文学,诗歌,散文等。但中国肢体语言的思维能力还处在初级阶段。赵明老师认为,肢体文化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中国人习惯用文字语言来判断作品的对与错,但是肢体与文字传达的东西是完全不一样的。例如,在舞蹈中为了一句话可能需要半小时,在半本书的内容里边也可以用一个动作行为来表示,因为他们的时间概念完全不同。所有的戏剧与文学脚本是可以相通的。但舞剧不行,舞剧是舞蹈编导的思维与灵魂,是任何方式无可比拟的,舞剧要以自己的方式传递表达,是以编导思维来构架的,因为只有舞蹈编导才知道什么东西能传达准确,什么东西用舞蹈这种形式无法传达,舞蹈的思维是独特的,是其他东西无法替代的,在讲述这个观点的时候,赵明老师举了一个具体的例子,既他的作品:舞剧《红楼梦》中《婚礼》一段,整个婚礼中用了两种色调,一种是步伐,一种节奏来完成。黛玉和其他人的关系既是现实的,又是虚幻的,而又恰恰展现了舞蹈的张力。作品中运用了虚与实的对比,红与白的对比,喜与悲的对比,明白与糊涂的对比。而同一种步伐和同一种节奏则表现了封建枷锁,黛玉被这种步伐踩死,也是被封锁枷锁所逼死。

    2,对个性化和共性化的理解

   在阐述这个观点的时候,赵明老师于《走,跑,跳》为例。在该作品出现以前,军人舞蹈都是一种脸谱,《走,跑,跳》是中国部队舞蹈的一个里程碑式的作品。在这个作品中,共性表现在任何国家,任何时代的军人都离不开日常训练的走,跑,跳,但该作品的成功指出在于,抓住了中国军人的魂魄,核心---只有中国的军人才会一次次地跌倒,又一次次顽强地站起来继续下去。从这个作品中,赵明老师教给我们要找到共性与个性的交汇点,在作品中要体现个性,因为艺术本身就是张扬个性。

    3,中西文化差异和它的结合

   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有着相当大的差异,认为,差异是由语言习惯和思维方式形成的,中国人是上半身文化,语言和手臂动作十分发达,而西方人是下半身文化,西方人在解释一个问题的时候,总是伴随着身体的动作,足部的动作是其长项,赵明老师还幽默地用自己的方式重新解析了中国运动员和西方运动员擅长领域的差异。在认识到差异之后,赵明老师告诉我们还要借鉴西方的步伐来处理队形和调度的问题。在讲解这个观点时,我们观看了舞剧《闪闪的红星》

    在赵明老师不辞辛劳,循循善诱,以实例为证的深刻讲解下,我们体会到了一个舞蹈编导的艰辛,快乐和一步步的成长过程。舞蹈作为一门单独存在的艺术形式,一定要让观众体会到舞蹈带来的其他形式无法比拟的震撼和舞蹈艺术存在的价值。

    马克斯·韦伯:“人类就是悬挂在自己所编织的一种富有意味的网上的动物。我所指的文化就是这些富有意味的网,研究文化并不是寻求其规律的实验科学,而是探寻其文化底蕴的解释学。”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