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残奥会开幕式上,由320名聋人姑娘表演的类似于《千手观音》的大型舞蹈《星星,你好》,给许多人带来了心灵的震撼。就在姑娘们舞蹈的同时,舞台周围还有一群在用双手不停打着手语的老师,用灵动的手指打出“音乐节拍”。就在林口县特教学校,也有这样一位手语老师,她用自己的努力和执著,带领一群聋哑孩子把他们的《千手观音》舞遍了半个中国。
教聋儿学跳舞 帮他们找到自信
她叫邹舒琳,是林口县特殊教育学校的音乐教师。19年前,她刚来到林口县特教学校时,那里连音乐课都没有,聋哑儿童们从不曾想过,有一天自己也能跳舞。因为生活在无声的世界里,他们的心灵更加敏感、脆弱,自卑感常常围绕着他们。邹舒琳下定决心,一定要让这些孩子多一份特长,多一份就业的本领。
没有教材,没有范例,邹舒琳完全靠“自由发挥”开始了她的音乐教学。让聋哑孩子掌握舞蹈技能要比教正常孩子艰难几十倍,刚开始,连她自己也不知道如何让听不到声音的孩子领会到音乐的节奏。于是,她以最直观的方式,开始亲身示范。为了让一个聋哑孩子掌握一个简单的“翻滚”动作,邹舒琳不知向他讲解了多少遍,可是无论怎么讲,那个孩子也不理解。于是,她在地板上一口气把一个“滚”的动作演示了十多遍,汗水顺着脸颊往下淌。看到老师如此拼命,孩子被惊呆了,还没等她把最后一个动作做完,那个孩子就用手势说:“老师,我会了,让我自己练吧!”
经过她的苦心琢磨和与孩子们不断地沟通、交流,终于,她领孩子们练的第一个舞蹈完成了。在那一刻,邹舒琳流着热泪和孩子们抱在了一起,她惊奇地发现,虽然孩子们也在流泪,但他们的眼睛都格外闪亮,大家争着用手语对她说:“老师,我们也能跳舞了,我们第一次觉得,健全人能做的事,我们也行。”
舞遍大半个中国 她让聋儿开阔眼界
在教会了孩子们简单的舞蹈,并在林口县取得了演出的成功后,邹舒琳又开始带领她的学生们挑战练习《印巴风情》、《千手观音》、《黄土黄》等这些难度更大、更加复杂的大型舞蹈。
每练这样一个大型新舞蹈,邹舒琳都得和孩子们在一起摸爬滚打好几个月,一个简单的动作,邹舒琳先要自己做上十几遍,才能让学生把动作要领看懂;在把动作串连起来时,她又要带领孩子们把一个个分解动作练得滚瓜烂熟,再进行长达几个月的合成训练。而要想把舞蹈跳得有感染力,仅做到动作整齐是不够的,还得靠表情和眼神,这就需要聋哑孩子们对音乐有足够的理解,而这往往是最难的。每次训练时,邹舒琳一遍遍地讲解音乐的含义,最后再训练孩子们带着感情跟着听不到的音乐翩翩起舞。这一过程要反反复复地教,不厌其烦地练,其中的艰辛常人难以想象。功夫不负有心人,邹舒琳和她的舞蹈团队不但在牡丹江地区跳出了名气,在2005年还被推荐到省里参加比赛。
第一次走出牡丹江,孩子们兴奋不已。许多孩子围着邹舒琳问:“我们是坐火车去吗?坐火车是什么感觉呢?”看到孩子们的手语,邹舒琳心疼地流下了眼泪,谁能想到,这些孩子中竟有许多连火车都没坐过,更不知道家乡以外的世界是个什么样。
在这次比赛中,邹舒琳带领同学们表演的舞蹈《印巴风情》荣获全省舞蹈大赛二等奖,随后,省残联艺术团邀请邹舒琳担任舞蹈指导兼指挥教师。邹舒琳的名气大了,邀请她和同学们去演出的单位也越来越多,她和学生不但先后到北京、河北、山东、甘肃、湖南等省市巡回演出十几场,还多次获得省和国家级的大奖。
2006年春节,邹舒琳和她的学生应邀赴香港演出,他们一同表演的《千手观音》、《黄土黄》等大型舞蹈,征服了香港的观众。在当地观众的强烈要求下,他们在十天里连续演出了二十多场,场场爆满。路透社、香港凤凰卫视等多家媒体对他们进行了报道。
顽皮学生 进入中国残疾人艺术团
为了教导这些残疾孩子,邹舒琳把自己的孩子扔给了丈夫和父母,为此,她常常感到愧疚。但是在学校里,她给更多学生当起了妈妈,除了在生活上精心照料孩子们,她还尽可能地给孩子们争取演出机会,寻找就业出路。每当有单位邀请邹舒琳去担任手语老师时,她的回答都是:我可以去,但一定得让我带上我的学生。
许多人都没有想到,原来那个顽皮、任性、学习成绩也不大好的聋哑少年国栋,在邹舒琳的教导和推荐下,不但担任了《黄土黄》等大型舞蹈的领舞,现在还走进了中国残疾人艺术团,与央视春晚中《千手观音》的领舞邰丽华成为同事。还有4名同学经过邹舒琳的推荐,进入到北京残疾人艺术团。邹舒琳说,最让她感到欣慰的不是她自己获得了多少荣誉,而是她亲眼看到了孩子们的成长、进步,这些孩子不但因为舞蹈而对未来更加有信心,也变得更加懂事,学会了关爱他人。
前不久,放假回家的国栋特地回到母校看望邹舒琳,他高兴地对邹舒琳“说”,团里不但培养他练习舞蹈,还要培养他考大学。随后,小国栋把在外演出时给邹舒琳买的小礼物拿了出来,并用手语真诚地对她“说”:“谢谢你,妈妈!”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