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当前位置:汉程网 >艺术 >戏曲 >豫剧 >正文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晚7点30分,漯河市召陵区张村村头的一块空地上。来自远远近近的数百名村民聚集在一座戏台前,人头攒动,喜气洋洋。

村民张新民为庆贺自己的女儿考入西安的一所军校,请来漯河市豫剧团连唱了3天共10场大戏,今天是最后一场。村民们沾光过足了戏瘾,被台上妙趣横生的演出逗得合不拢嘴。

与台上台下乐呵呵的气氛相比,漯河市豫剧团团长宋德甲心中却泛着阵阵酸涩。他对记者说,他们在全省的县、市级以上豫剧团中,占了好几个“第一”——

最年轻的剧团:全团70多名演职员中,有40多名平均年龄为25岁,“80后”、“90后”占了大多数。

每年演出场次最多的剧团:仅去年便演出了318场,近乎于每天一场。

拥有武打演员最多的剧团:有20多名武打演员,可全本演出武戏较多的大戏。如他们排演的武戏《战洪州》,便于今年8月获得了河南省第12届戏剧大赛文华大奖。

却也是最“寒酸”的剧团:走进团部大院,记者曾怀疑走错了地方。院落内一座由会堂改建的小排练厅和几间平房,均建于上世纪60年代,看上去斑驳陆离,摇摇欲坠。门口是土路,院内是泥地。宋德甲说,每逢下稍大一点的雨,他们都要在门口堵上沙袋,防止泥水灌进来,活脱脱在演出“战洪水”。虽然演出场次多,演员们的月收入仍只能拿到800元~1600元。

尴尬的豫剧

豫剧,可以说是观众群最庞大的地方剧种。但时至今日,它仍然难逃衰落式微的命运。如今,在城市已几乎看不到豫剧演出,因为它没有票房,演一场会赔一场。在农村,它虽然还较受欢迎,但观众也大多是中老年人。在张村演出时,记者便极少看到年轻观众的身影。

宋德甲说,豫剧的主要危机还不在此,最大的危机是演员队伍的后继乏人。从前,各地戏校招生是优中选优,为争一个招生名额,很多地方都费尽心机挤破头。而现在,每到招生时节,各戏校四处出击去拉人、“劝进”,亦鲜有人问津。

2005年毕业于许昌戏校的“80后”演员郭婷婷说,她上戏校时班上有100多人,但现在一个班有50来人就不错了。

被团里作为“台柱子”培养的“90后”演员薛童说,与她同期的戏校同学,毕业后60%以上都改行了。

在宋德甲看来,省电视台“梨园春”节目的红火,只不过是一种“电视秀”罢了,难掩它背后豫剧的尴尬和冷落。宋德甲说,现今学戏的人少了,学戏剧乐器的更少,许昌戏校曾经3年未招来一名学敲司鼓的学员。长此以往,豫剧在舞台上的消失,还能避免吗?
出路在何方

观众群在萎缩,演员队伍在断档。那么,豫剧还有出路吗?路又在何方?宋德甲认为,豫剧的出路,在于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扶持;同时,也在于豫剧自身的创新。

让宋德甲感到欣慰的是,社会上有一批热爱豫剧,并愿意为之奉献的人。宋德甲自己并不是一名演员,只因他从小酷爱豫剧,成人后便数十年为豫剧奔走、开拓市场,成为省内外知名的豫剧“经纪人”。

郭婷婷说,现在的年轻人对豫剧不感兴趣,是因为很多人接触不到豫剧。没有接触,哪来喜爱?的确,当记者在舞台上采访时,聆听乐队奏起优美的豫剧音乐,尽管此前是个“豫剧盲”,也不禁深深为之陶醉。身临其境看演出,感觉豫剧的韵味何其悠长、深邃,是真真切切美的享受!

要让更多人“零距离”贴近豫剧。目前,漯河市文化局在市内开办了“文化超市”,每周让下属的几个剧团免费登台演出,场场都吸引了大批观众。但其演出经费,却是让各剧团自行承担,这显然不是长久之计。
宋德甲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做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这是吹向文化园地的春风,让从事豫剧事业的人看到了豫剧振兴的希望。关于豫剧的扶持问题,他认为,政府应该把眼光放远一点,因为豫剧是中原人文精神的塑造,传播意义重大,我们不能不保护它。同时,从长远发展看,豫剧的发展还要靠自身的创新,也就是要创作出与时代和人民群众的需求相适应的优秀剧目,并在传播手段上进行探索。他说,他对豫剧的未来满怀信心。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