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2、23日两天,万科第三届话剧节的最后一场演出《红玫瑰与白玫瑰》2010时尚版在人民文化俱乐部华丽上演。这场由知名新锐导演田沁鑫改编自张爱玲经典小说的爱情喜剧作品,不仅令90后、80后观众喜不自禁,一些老观众也从中收获种种生活启示。红玫瑰白玫瑰圣诞档期盛放,也标志着大连一年一度的盛大话剧节圆满落幕。
自2009年万科话剧节创立以来,已经引进了多部国内知名经典话剧来连演出,并且一直致力于推广大连本土话剧及大学生话剧的发展,随着万科话剧节越来越成熟,也越来越被市民认可和接受,让“看戏”成为一种时尚,如今不再是一句空话,“话剧热”已成为大连城市文化的一个耀眼的时尚符号。
大连话剧上世纪
40年代末辉煌一时
尽管对于很多人来说,话剧现在是一门“小众艺术”,但是,其实在上个世纪40年代末,大连话剧也曾经有过辉煌的时候。对于这件事,大连文化名人、服装节的发起人杨道立女士这样形容:“话剧在大连,曾经有相当令人尊敬的历史”,她说曾经从那些从事话剧工作的老同志那里听过这样一件事情,大连当时是一个不到百万人口的城市,可一部《保尔·柯察金》,却可以连续卖票公演一周。窝在青泥洼一隅的艺术剧场,总有戏迷翘盼着看一眼排练刚结束或卸了妆的演员,那种对艺术的喜爱与对演员的崇拜相叠加的热情,给很多人留下了无法磨灭的记忆。“我没有成为专业话剧人,却同许多老大连人一样,为话剧在大连的曾经凋零而唏嘘,为话剧在大连的华丽复苏而欣喜”,担任万科第三届话剧节大学生话剧大赛评委期间,杨道立女士被大学生演员在表演话剧中的热情深深感动,并且做出了高度评价,认为他们是在寻找话剧的灵魂,并为之坚持和努力,城市文化需要这样的一种理想。
话剧节之初
也曾困难重重
可以说,大连的文化市场发展其实并不平衡,而是带着稍许的“畸形”。因为一场纵贯线演唱会的红火,近年来各种各样的演唱会、电影见面会蜂拥而至。而所谓的“快餐文化”更是一直占据着文化市场份额当中的大部分。而很多资格老些的戏迷则一边回忆几十年前排队买票看话剧的繁荣景象,一边为此唏嘘不已。2009年,万科话剧节悄然诞生,但是却很快成为促进城市文化发展的新生力量,一开始这是一种尝试,遇到的困难也远比想象中要多。万科话剧节的发起人、大连万科营销总监于黎明女士用这样的话来回忆当时的情景:“大连本地文化基础相对薄弱,我们在做话剧节之初,遇到了各种困难,比如说演出场地条件的困扰、人艺的话剧没有办法引入大连、本地的专业团体对于我们这个活动不了解抱着观望的态度、客户市场不成熟对话剧的消费习惯没有养成……我们觉得这些对于文艺的发展是有制约的。”
但是困难终究被克服了,经过三年的努力,万科话剧节已经成为一种品牌,每到年底,很多人便会开始琢磨着,要存钱买几张话剧票,走进剧场去过一个不一样的周末,尽管这部分人的数量还不是很多,但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试图了解话剧,这对于大连的话剧市场来说,毫无疑问是一件好事。
从“等赠票”到“去买票”的进步
从林奕华、孟京辉到田沁鑫,从梅婷到李心洁再到陈佩斯,三年的话剧节,大牌导演、实力派明星汇聚,相信没有人比优视传播机构更了解其中艰辛与风光并存的尴尬。优视传播机构是万科话剧节的承办及策划团队,三年来,他们一直默默奔忙于话剧节的幕后,每年最开心的时候,就是看到剧场里坐满了人,演员精彩表演,台下掌声雷动。
但是,尽管话剧节在极力促进话剧艺术在城市的坚持和发展,但是,大连的话剧市场还是无可避免地遭遇了很多尴尬的局面。很多人不了解话剧,不愿意花钱买票,每到演出时便四处打听赠票,这些毫无疑问,其实都在伤害本来就不甚繁荣的话剧市场。所以万科话剧节坚持买票,尽管一开始票房并不乐观,但是却让很多人开始学着习惯去买票看演出。“这就是一种进步,只要习惯了,以后就算不是话剧节的演出,也会有人去买票看戏,这对于大连的话剧市场票房来说,就是好事”,优视传播机构的负责人郑艳这样阐述他们对于未来票房的期望。
未来引进剧目仍值得思考
《雷人晚餐》虽然票房红火,但是,演出之后口碑评价上却出现了不小的争论。老戏迷认为这出戏意义深刻值得思考,年轻戏迷却无法理解剧中的笑点所在,这种两极化的评价,也给万科以及话剧节策划团队带来了更多深层次的思考。那么,到底什么样的戏才最适合大连的观众?以后的话剧节在引进剧目时要如何选择?“我们应该考虑的更全面,比如是针对学生、年轻白领还是更多40、50岁的观众?剧目的引进对票房也会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这确实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优视传播机构的负责人、艾书吧品牌创始人之一王蕾这样说。
而作为今年话剧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年度客户答谢活动的高潮“2012中国之春”,万科仍将延续与国家大剧院的合作,于2012年1月1日在国家大剧院全部四个演出场馆举办盛大的新年演出。届时,新年交响音乐会、民族管弦乐音乐会、歌剧、话剧都将同时奉上。对于未来的话剧节,作为主办方的代表,于黎明更多的表现出了一种美好的期许,“我希望文艺能走到更广泛的人群中。因为我们知道,话剧是一种成本高、小众的文化形式。我们一直提议"两个走进",一个是让话剧深入、持续地走进高校中,一个是让话剧能走进社区中,使得这种艺术形式与整个社会形成贯穿的力量。”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