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当前位置:汉程网 >艺术 >艺术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虽然同属中国戏剧,但与昆、弋、柳、梆等传统戏曲形式不同,中国话剧从诞生之初,就有着鲜明的“海外血统”:第一个华人话剧团体春柳社的首批剧目《茶花女》和《黑奴吁天录》分别改编自法国小仲马和美国斯托夫人的作品。此后,中国话剧不断发展,但无论是传统剧目如《雷雨》、《日出》等,还是为青年人熟知的《翠花》、《分手大师》等,都可以追索到一些舶来痕迹。

然而,有“海外背景”的中国话剧“走出去”的步伐却并不轻盈。即使一些传统剧目反响不错,一些国内演出团体也努力通过商演等形式输出新老剧目,但中国话剧回归原产地更多的还是停留在文化交流层面,商业效益较差。

这其中自然有一些文化原因,也存在一定的形式掣肘,但更多的阻碍恐怕还是来自于没有清晰的定位。“近几年,中国话剧一直尝试与世界交流,但现状依然是进来的多,出去的少。”北京大地华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裁侯罡对记者强调说,“中国厚重的文化最吸引人。民族的即世界的,我们应该抱着这样的心态,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既保持自有特色,又能在传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无论是历史剧还是现代剧,一定要与时代发展同步,与观众的感觉同步,这样才会有市场。”

随着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不断推进,从去年开始,中国国家话剧院所有演出剧目已经一律同步配映英文字幕。去年,应契诃夫艺术节邀请,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也携看家大戏《雷雨》首次登上莫斯科普希金艺术剧院的舞台。在“走出去”的道路上,中国话剧已经在积极探索。实践证明,有民族特色、原创、精心筹备的作品,再辅以适合的舞台表演、剧本翻译,这样的话剧更容易在海外市场获得成功。

虽然中国话剧脱胎于西方古典戏剧,但经过中国环境的洗礼已经有了自身的特色。所以,如今,要想有更好的发展,还需要继续接地气,推出更多的民族原创,否则不仅会失去国内观众,同样也难以获得海外市场的鲜花和掌声。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