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时节,辛勤的农民在肥沃的土地上劳作,傍晚,辽西大凌河边的老人还会给孩子讲起《凌河影人》的故事。
“五个一工程”获奖戏剧作品、辽宁人民艺术剧院排演的《凌河影人》问世数年间,赢得了曹禺戏剧剧本奖、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剧目等国内多项大奖,然而每次演出时,辽艺人更喜欢用“一部取材于中国北方辽西民间皮影艺人质朴民间故事”来描述这台话剧。
《凌河影人》讲述了两个民间皮影艺人的故事。辽西大凌河畔活跃着一班技艺超群、深受人们喜爱的皮影艺人。两大皮影班主“河西红”和“震东川”为争夺“热河影匠王”金匾,结下了血海深仇。20年后,两家被日寇同时围困在大凌河畔修筑铁路。家仇与国恨交织,雪耻与恩情矛盾,面对日军的滴血屠刀,两家皮影艺人在最危险的时候,毅然点燃了影棚子和自己的身体,上演了一出悲壮惨烈的“活人影”。
据辽宁人艺院长、剧中河西红的饰演者宋国锋介绍,创排话剧时正是2003年“非典”时期,当时不允许外出。为深入基层体验生活,剧院一行30多人“偷偷”开车前往凌源市。一些道路当时已经封路,他们只得绕行。
“到了凌源市,当地为我们封闭了文化馆,请来皮影班子,从皮影艺术基本知识讲起。”宋国锋回忆说。
宋国锋饰演的河西红是一位血性的旧时代皮影戏民间艺人,后来成了一个盲艺人。凌源市恰巧有一位拉四胡的皮影艺人是盲人,为揣摩好角色特征,宋国锋天天和他谈话,观察他的一举一动。这位艺人一听到别人演唱影调,就下意识地用左手按压琴弦。宋国锋把他的这一动作化入自己在舞台上竹杖的表演中,生动形象。
话剧《凌河影人》紧扣“人影相随”的艺术特色。由老艺人演唱贯穿全剧的影调插曲,以独特的风格把观众带入规定情境中。演员在台上的演唱和老艺人的伴唱交替出现,“影”味十足。有专家提出,这是一出关于“影”的戏,而这个“影”,又是人的精神、灵魂的象征。戏在整体上形式感强烈,运用皮影戏的“形象母题”,把皮影艺术的元素运用到诸方面。
话剧中扮演震东川的张玉春生长在辽西,是看着皮影戏长大的。说起这部活皮影演出了生死情的话剧,“老戏骨”张玉春直言:“戏中戏”没有落入俗套。
“戏的开端是两家皮影戏班唱对台影,但并没有真正的皮影出现,而是人站在白布后依靠灯光展现皮影效果。一些在正面舞台上难以表现的情节,被放到影窗之后做剪影处理。话剧的手势和形体动作借鉴了皮影戏特有的动作特点。舞台上3块幕布的运用,很像皮影戏表演用的影窗。只见其影、只闻其声而不见其人是一大创造。” 张玉春说。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