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当前位置:汉程网 >艺术 >戏曲 >皮影戏 >正文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李娟穿着红色的小裙子,靴子上的一圈毛边走起路来忽闪忽闪的,她化了个淡妆,一双大眼睛显得更有神了。如果走在路上,26岁的她会同其他漂亮姑娘一样,被人多看上几眼,但她说,为了赶制一个春节期间要用的皮影,她已经闷在家里三天三夜没出过门了。

说李娟是济南皮影的继承人一点不为过,姑姑李肖华说,李娟打从记事起,就跟着她爷爷、皮影表演艺术家李兴时玩皮影,这一“玩”就是二十多年,这个姑娘也点燃了老一代人将济南皮影传承下去的希望。

牛皮上刻人像,头发丝儿都刻成一缕一缕的

1月18日记者在济南市群众艺术馆四楼见到李娟时,她正在准备六个皮影戏的录像,过年了,很多电视台请她和爷爷表演,可惜爷爷李兴时前段时间摔伤了腿,只能由她和姑姑还有爷爷的徒弟们去演。

还没开始表演,李娟先整理了一下带来的皮影,搭好的幕布后面,放着一个一米多长的大木箱,里面搁满了皮影,李娟说,他们家还有好几个大箱子,里面都是做好的影人儿。

早些年,皮影都用纯牛皮制作,“牛皮优点是薄、透,缺点是遇热遇潮容易翻卷,后来爷爷发现塑料也能做皮影,能上色还不容易翻卷,于是家里塑料的皮影也就多了起来。”李娟边说边拿出几张“公子”和“仙子”的皮影来,一张高五十厘米左右的皮影上,脸庞和头饰的形状用镂空的技艺刻出来,精致的地方,连头发丝儿都被刻成一缕一缕的,透过光,在台前看着生动逼真。

打破传统多人参与表演,但济南皮影依然“短平快”

近日的表演中,参与者有李娟、李肖华、李兴时的俩徒弟樊莹和栾美华,姑姑李肖华和李娟是主力,第一场戏是《娶龙女》,讲的是公子跟媒婆说要娶梦里的小龙女,被媒婆奚落,而真的龙女以龙的样子出现时,公子又被吓破胆的故事。公子、媒婆身上都是三根棍,李娟和李肖华各自操作公子、龙女和媒婆,二人在配合时默契十足。在表现“公子”想娶龙女的兴奋时,影人儿手舞足蹈,而表现龙女出现二人的惊慌时,皮影人儿又哆嗦得跟筛子似的,表演到兴奋时,李娟和李肖华脸上会随着影人的开心而大笑、影人的惊恐而皱眉,完全融入了剧情。

济南皮影戏讲究“短平快”,这在18日李娟她们的表演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一出戏算下来也就五六分钟,一段长约十几分钟的《姥娘魔术》,会根据剧情分成三部分来演。

与外地团体表演皮影戏不同,传统济南皮影戏的特点是“二人一台戏”,就是一人演唱操纵影人,一人伴奏打击乐器。但在平日的演出里,济南皮影多处合作的痕迹随处可见,18日排的六出戏全部是由四人合作完成。

刻皮影比演更下工夫,连刻刀都是手工做的

三年前,樊莹拜在李兴时门下,做了他的徒弟,18日群艺馆的表演,她和师姐栾美华都来给李娟帮忙,樊莹边整理音响边告诉记者,现在的济南皮影,都是手工制作的,说着拿起一个皮影背景一棵桃树上密密麻麻结满了桃子,红润润的桃子打磨得非常圆润,但每片桃叶上还细致地留着小毛刺,这些毛刺是手工制作的标志。

在李娟和樊莹看来,演皮影重要,刻皮影更是件下工夫的活,“一张牛皮拿过来,是卷着的,刻的时候就要局部地抹平下刀,再经过上色、晾干、熨平等步骤,最后拿棉绳把棍和皮影绑起来时,既得保证能灵活转动,又得捆得结实,不能演一场线就断了。”樊莹告诉记者,现在她和李娟合作做一只皮影,不算设计的时间,也得三天三夜,至于那种形态、雕工都上好的皮影,“得花十几天的时间。”

雕刻皮影的刀子,也是李娟和樊莹亲手制作的,“刻刀打磨到什么厚度、刀尖比例的多少,都是自己琢磨出来的。”樊莹说。

济南皮影不守旧,把西班牙斗牛士也搬上舞台

李肖华告诉记者,父亲李兴时老先生虽然已经八十多岁,但对皮影却一点不守旧,除了主张扩大舞台,老先生还支持在皮影中运用多种科技效果,像《娶龙女》中的龙,两只眼睛就用了两个绿色的灯泡来表现,这在传统的皮影戏中是完全没有的新鲜元素。李娟说,接下来对于屏幕她也有改造,“光是白布透过来,影人很单一,我添上LED灯光,照在柳树叶或是人物身上,让整台剧更加绚烂好看。”

“老济南的皮影戏,走的是相声皮影的路子,动作表现不多,爷爷一直在创新,他把曲艺的特色放进了皮影戏里,他把这种革新称作山东说唱。”李娟说,她也想把爷爷的创新精神一直传下去。除了灯光的创新,李娟把话剧的成分引入过皮影,还把皮影翻译成英语、日语,李娟表演的《西班牙斗牛士》,又把交响乐加入到皮影中。

编剧、设计、绘画、雕刻、制作、表演全能独当一面,济南皮影总算是后继有人,李娟说,她的愿望,是能教出更多的学生。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