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当前位置:汉程网 >艺术 >艺术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罗山皮影是中原皮影的优秀代表,2008年晋级国务院公布的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一项具有悠久历史的民俗文化形式,自明朝嘉靖年间传入罗山,罗山皮影已经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四百多年来,罗山皮影历经清朝至民国的兴盛,解放后的时起时伏,绵延至今。在生生不息的传承过程中,罗山皮影逐渐形成了自我发展的内在历史机制,本文以在罗山皮影活动区域的田野调查为基础,结合罗山县地方史志文献,试图从罗山皮影虔诚的信仰基础、技艺的传承方式、民众的听戏习惯、同质的乡土环境等方面,对其传承与发展的历史机制做些探讨。

一、虔诚的信仰基础

罗山县农村存在着浓厚的民俗信仰气氛,民众家庭中堂上挂的普遍是“祖宗昭穆神位”,祖先崇拜习俗渗透于民众个体的日常生活之中,强化了罗山皮影艺人的祖师信仰。罗山皮影作为一项民间乡土艺术,能够传承与发展至今,正是得益于皮影艺人及民众虔诚的民俗信仰。它主要表现在祖师信仰、酬神了愿、“神戏”演唱等方面。

1.祖师信仰

三百六十行,行行都有自己的祖师爷,祖师信仰是中国民俗信仰的一个重要方面。这种民俗信仰受祖先崇拜的影响颇深,尤其在罗山农村,如上所述,民众家庭中堂上挂的普遍是“祖宗昭穆神位”。艺人讲究“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所以对祖先的虔诚崇拜无疑会强化皮影艺人对祖师的崇拜。笔者在罗山周党南街、周党龙镇、彭新曾店等艺人家里都看到其中堂右侧都供奉有“乐王教主神位”。乐王教主是罗山皮影艺人的祖师爷,皮影箱箱主家都供奉有牌位“供奉乐王教主之神位”。每年农历三月十七是乐王教主的生日,如过年守岁,在乐王教主生日的前天晚上,罗山诸皮影箱箱主为乐王教主摆供、焚香、守岁,第二天乐王教主生日,箱主带领全班人举行祭祀祖师爷的仪式。祭祀时,先摆祭品,再焚香,然后全班人给祖师爷烧纸、放炮、磕头,并祈祷祖师爷保佑。这一民俗信仰至今为罗山皮影箱主所看重并传承,对于罗山皮影艺人,祖师爷信仰是皮影顺利演出,尤其是赴外地平安演出的保证。

2.酬神了愿

酬神了愿是许多地方戏曲的主要功能,罗山皮影传承与发展至今的一个重要因素即是因为它发挥着酬神了愿的作用。据笔者在罗山周党、山店、彭新等乡镇的田野考察,罗山皮影在为私人唱戏和庙会唱戏时都有一个主题即酬神了愿。2009年农历六月二十三,罗山山店秦李堂秦李宗祠庙会,笔者于当日上午在庙会上看到一担皮影箱正在祠前唱皮影,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罗山皮影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陈光辉师傅也在其中演唱。皮影前台两侧挂有几副对联,笔者看到其中一幅对联的横批是“金榜题名”,内容是“金鼓齐鸣高科及第,笙簧同奏喜戏酬神”,可见是某家学子考上大学,家人前来唱戏还愿。笔者看到类似以上的对联还有三副。庙会当天上午就有四家前来还愿,可见当地人们对皮影戏酬神了愿功能的认可。此外,笔者在《罗山县文化志初稿》看到关于罗山皮影起源的四句诗:“自从盘古度春秋,唐王演戏月宫流,剪下纸人并纸马,留于后人把神酬”87,诗亦言罗山皮影传承于后人的目的即酬神了愿。

3.“神戏”演唱

罗山皮影的演唱有一定的程式,其中“神戏”演唱便是必不可少的开场前奏曲,至今犹然。2009年农历六月二十三,笔者在罗山山店秦李堂庙会上听到一段“神戏”唱词:香在炉中蜡在台,花在池中朵朵开;花开一朵初放蕊,花开朵朵现出来;花开三朵愿结果,愿主双手捧起来;将花捧在堂前供,月月天官赐福来。可见“神戏”演唱的目的在于祈祷、许愿,即代替东家向“祖先昭穆神”、“土地爷”、“王母娘娘”、“财神爷”等神仙祈祷、许愿,乞求来年风调雨顺、吉祥如意。据《信阳地区戏曲全志·罗山卷》记载,皮影艺人在唱还愿戏时,由唱戏的东家在戏台前摆下祭桌,祭桌上放大肉一块,酌酒三杯,焚香烧纸,谓之“请神”。但请“神仙”,则根据许愿情况的不同而选择“神戏”的内容,如因病许愿者,唱“华佗师傅收钱纸,小鬼小判得金银……”;如因生孩子而许愿者,唱“送子娘娘领金银,三萧娘娘得金银……”。48“神戏”演唱是罗山皮影的一个显著特征,同时“神戏”演唱放到正本戏的前面,也起到吸引观众前来听戏的作用,使观众能够从头到尾完整地听完戏。

二、技艺的传承方式

罗山皮影艺人都称自己演戏是在跑江湖,他们所从事的皮影行当也是江湖上的一行。旧时背起一担箱,现在用小三轮拉起一担箱,串乡走会,每到一个地方就可以“撂地”演戏。江湖行当不仅都有各自的祖师爷,而且行当本身的技艺传承也有一定的规矩。罗山皮影技艺能够传承至今,依靠的正是皮影艺人技艺的代代传承。我们可以从师承关系、技艺传授与盘道两方面对皮影技艺的传承方式进行考察。

1.师承关系

罗山皮影的技艺传承有两种方式:一是师父带徒弟;二是祖传家授。祖传家授的规矩是传男不传女,所以皮影艺人都非常重视子嗣,对祖师爷乐王教主的崇拜也得以强化。他们祈祷祖师爷保佑其子嗣延续,技艺传承。著名老演员朱旭所演《变脸》中的老艺人“变脸王”,对外保守自己的变脸绝技,虔诚烧香拜佛求子嗣,目的也是为了自己的“绝活”能够在后世传承。周党彭新曾店老艺人岳义成老师傅,已八十高龄,为人很随和,徒子徒孙遍及罗山诸乡镇,更让他欣慰的是自己的二儿子已经跟他学习皮影雕刻,老师傅的“绝活”可谓后继有人。

师父带徒弟的传艺方式首先要举行拜师仪式,其次要学艺三年,三年出师即可独立门户。在拜师仪式举行之前,学艺的人要找到引荐师和见证师,由引荐师将自己引荐给师父,若师父同意收徒授艺,将安排时间,在见证师的见证下举行拜师仪式。2009年7月,罗山周党龙镇“戏王”李世宏曾经这样跟笔者说

比如说我爱好皮影戏,想学,想学我得找个引荐师,我想拜你为师,但跟你不熟悉,你对我不是很了解,我认识你,我很崇拜你,但你不认识我,我必须要找一个认识你的人,关系还很好的人最好,这为引荐师引荐,在引荐师引荐的情况下还少不了见证师,拜师的时候,在见证师他们的见证下,在引荐和见证下,拜师比较名正言顺①。

名师出高徒,拜师学艺的人都讲究名正言顺。学艺的人找引荐师引荐以表明自己对师父的仰慕之意,同时也说明师父技艺高强。在引荐师的引荐下方显徒弟通情达理,也给师父增加一定的好感。如果找的引荐师和师父关系比较好,还有可能在师徒尚未谋面的情况下即可约定时间以举办收徒仪式。拜师仪式上邀请见证师的目的是向江湖同仁宣告师徒关系的确立,同时也明确师徒之间的权利和义务。罗山皮影艺人流传一句谚语:师访徒三年,徒访师三年,即在徒弟跟随师父学艺的三年,如果师父认为徒弟“朽木不可雕也”,可以劝退徒弟,了却师徒关系;如果徒弟认为师父艺不如人,徒弟可以谢辞师父,另谋他处学艺。

罗山皮影艺人师承谱系资料不详,据罗山县文化局填报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申报书》上说,罗山皮影从清末民初传承至今已有五代,即第一代:詹国祥,师承河北滦州御前皮影艺人苏鼎山;第二代:黄国清(黄四箱主),师承詹国祥;朱  烔,师承詹国祥;第三代:林芝梅,师承黄国清;熊自元,师承黄国清;岳义成,师承朱  烔;第四代:陈光辉,师承林芝梅;桂立志,师承林芝梅;李义煜,师承岳义成;周盛安,师承熊自元;熊凤金,师承熊自元;第五代:李世宏,师承熊凤金;喻凤池,师承陈光辉;喻凤全,师承陈光辉。7从这个师承谱系可以看出罗山皮影艺人的师承情况。实际上,罗山皮影艺人不仅跟拜师时的授业师学艺,还跟皮影箱中的其他师傅学艺,师承谱系里的业师只是向自己直接传道的师傅。

2.技艺传授与盘道

罗山皮影艺人在拜师之后,师父要传授徒弟学习皮影技艺的方法、外出唱戏的注意事项及行走江湖的规矩。“学到老,难学好,一生一世学不巧”谓学艺的艰难,因此“要学技艺,精益求精”。出去唱戏讲究衣着整洁,言语文明。《信阳地区戏曲全志·罗山卷》记载:旧皮影箱有“四大忌”,即不准拍掌,不准扔竹篓,不准唱山歌,不准上树,违者,谓之不吉不利。48

行话是师父向徒弟口传心授的一项重要内容。旧时,江湖上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行话,皮影作为江湖上的一个行当同样有诸多自己的行话。作为一种交流的媒介,皮影箱的行话为皮影艺人创造了同仁之间相互交流的同质环境,皮影艺人在同质的环境中形成强烈的局内意识,这种局内意识向外界显明:皮影艺人是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有自己认同的基础,比如祖师信仰、师承关系、串乡走会的各种规矩等,或许可以说它是一个“小江湖”。 2009年7月,在谈到皮影行当的行话时,罗山周党龙镇皮影艺人李世宏说

比如说唱戏,“你今天麽子事?”我们叫口腕,说“在哪林里?”,“在哪林里?”就是在哪个村洼,树林的林,然后说“我在哪哪林里。”这个就回答具体地点,“你在哪林里?”,“我上午要口神万子。”就是说上午要唱神戏,口头口,个十百千万的万,有时候也叫马虎子,神戏有好几种说法,同样的一个词还有好几种说法②。

皮影艺人的行话很多,涉及艺人从艺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正如上文所说,皮影艺人的交流语境形成了皮影艺人的“圈子”,即他们自己的“小江湖”,这种“小江湖”与包括皮影行当在内的各行各业形成的所谓“江湖”不相冲突,与整个社会和谐相处。

盘道是皮影艺人进行内部交流的另外一种方式。这种内部交流实际上是一种竞技,两个盘道的艺人各自拿出自己的独门绝活,针尖对麦芒,互不相让,难分高低。皮影艺人的盘道可以分为同一地方不同师承谱系师傅之间的盘道,以及不同地方同一行业师傅之间的盘道。前者盘道的目的是为了对自己技艺进行肯定和认同,同时也是为了维护自己这一谱系在本地的地位和尊严;后者盘道的目的除了同行但不同地方之间的技艺切磋交流之外,更重要的是要维护本地艺人的生意,防止外来艺人抢占本地皮影艺人的地盘。

但是,“同行如手足”,“既在江湖内,都是苦命人”,盘道虽然是一种竞技,“不打不相识”,它同时也是一种相互了解、相互探讨、相互学习的方式。通过盘道,不仅结交了江湖朋友,而且提高了皮影技艺,加强了艺人之间的协作,还强化了祖师爷认同。

三、民众的听戏习惯

虔诚的信仰基础和技艺传承方式是皮影自身传承与发展的两个关键因素,但罗山皮影是一种表演性的民间艺术,除了自身的传承因素外,它需要一定的民众基础,民众基础是罗山皮影传承与发展至今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因素。虽然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新型文化产物更新比较快,但是罗山皮影在罗山及周边地区依然为人们所喜爱。

据笔者在罗山周党的调查,罗山及周边地区的民众确实存在听皮影戏的习惯。“唱大戏群众拿不出太多的钱,皮影队班子人少、开支小,地台容易搭,因此历代都有看戏的习惯”。338罗山皮影主要为庙会唱戏和私人唱戏,而庙会上除了庙会头人组织本村捐款集体唱戏外,还有很多私人唱还愿戏,上文已经提到,考上大学的家庭在庙会上自己出钱唱还愿戏还愿。此外,小孩过生、老人祝寿,以及结婚、盖房、发财的人家都会自己出钱唱皮影戏。2009年7月,在谈到皮影戏的观众时,周党龙镇皮影艺人李世宏说

都是些中老年人,他特别喜欢,老年人这一块里,因为他从小,那时候娱乐产物少,没得电视啊,没得啥里,他很难得看到皮影戏,从小就养成习惯爱看皮影戏,这是个习惯问题,有些中老年人他们也能哼两句,有时候在做农活的时候,田间地头也唱两个③。
从李世宏师傅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到皮影戏传承与发展至今,确实与人们听戏的习惯紧密相连。贴实的戏迷,如现代歌星的粉丝,他们对皮影的传承与发展更是起着推动作用。笔者在田野调查中发现,有些听戏的师傅就坐在荧幕下面,将皮影戏的情节听的一清二楚,舞动的影人看的一清二白,如果演唱皮影的师傅一不留神唱错地名或操纵的影人帽子与衣服不符,他们就会现场提出意见。戏迷的意见比较中肯,皮影艺人与他们互动的过程也是自身演艺水平提高的过程。有些戏迷还鼓动家中有喜事的人家唱皮影戏,2009年7月,李世宏在谈到戏迷的作用时曾经跟笔者说

他们也起到一定作用,经常有啥喜事啊,他找人家东家聊,“唱个戏吧,唱个戏好啊”,他鼓励人家唱戏,他鼓励人家目的有一部分就是他想瞧戏,本来他和那一家还有来往,人家办喜事他还要送礼,人家要接媳妇了,他问你,“什么时候接媳妇啊,接媳妇我们送个礼来瞧个戏来”,哎哈哈他无形中把这个事提出来了,好多人都这样说法,东家要不唱这个戏,觉得没面子,人家说你接媳妇连个戏都唱不起哈哈④。

很多观众对皮影戏的情节烂熟于胸,比如《封神》,这是罗山皮影艺人演唱最多的一本大本头戏,也是观众最爱听和听得最多的一本皮影戏。据老艺人岳义成讲,每次唱《封神》,观众少则三四百人,多则上千余人。2009年农历六月二十三,笔者在罗山山店张湾庙会看到在张湾的两条街道,一边是信阳市平桥区本富豫剧团唱豫剧,一边是李世宏师傅在唱皮影戏,但是,被罗山本地人称之为“大戏”的豫剧并没有影响皮影戏的演出,皮影戏台前台后仍然围满了痴迷的当地观众。

河南的三大剧种豫剧、曲剧、越调在淮河以南地区并不盛行。淮河以南,尤其罗山及其周边地区,如果听说民众去听戏,淮河以北的河南人会想当然地认为他们是去听豫剧,其实他们所说的去听戏是去听皮影戏。在罗山及其周边地区,民众意识和口头上的“戏”指的是皮影戏,豫剧、曲剧等则被他们称为“大戏”。从称谓的延续上我们也可以看出当地民众历史上约定俗成的听皮影戏习惯,这种约定俗成而代代相沿的听戏习惯也促进了罗山皮影的传承与发展。

四、同质的乡土环境
虔诚的信仰基础和技艺的传承方式可以看作是罗山皮影传承与发展的主体,而民众的听戏习惯则是其传承与发展的客体,主体的活动为客体提供观看的对象,而客体的活动又促进主体水平的提升,主客体的相辅相成推动罗山皮影的传承与发展。在罗山皮影传承与发展的主客体外,笔者还注意到罗山皮影传承与发展的外部环境即其同质的乡土环境。

人类学家雷德菲尔德(Robert Redfield)在研究社会分化时将文化传统分为 “小传统”和“大传统”,“大传统”指的是以都市为中心、以绅士阶层和政府为发明者和支撑力量的文化,“小传统”指的是乡民社会中一般的民众尤其是农民的文化。[5]156罗山皮影正是在一个“小传统”的乡土环境中传承与发展至今,这种乡土环境存在一种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所谓的“社会事实”,这种“社会事实”的特征是有共同的风俗习惯、道德规范、宗教信仰及语言等。[6]203罗山及其周边地区各乡镇处于淮河以南,属于稻作区,与河南其它地方略有不同,在地方方言和风俗习惯上都受到湖北的影响。事实上,这一区域与鄂北在方言、风俗习惯、祖宗昭穆信仰等方面已经形成一种同质的“社会事实”,这种同质的“社会事实”正是罗山皮影这一文化“小传统”传承与发展的土壤。

从罗山皮影艺人演出的区域来看,罗山皮影不仅在罗山及其周边的淮河以南地区广泛流传,也深受与之毗邻的鄂北大悟、黄陂等地民众的欢迎。这一区域“以民歌为例,约占淮河流域三分之一面积的西部山岭丘壑区,山歌是其流传的主要民歌类型”[7]67,罗山皮影道白用的是流行于淮南鄂北的乡村俚语,而唱腔正是来源于这一区域民众的山歌和民歌小调。因此,这一区域的民众特别喜爱罗山皮影,京剧、豫剧等大戏因语言及唱腔跟他们的方言和山歌调不一致,不及罗山皮影如此广泛流行。罗山周党龙镇李世宏师傅最初就是在鄂北大悟一带唱出名声,罗山彭新曾店老艺人岳义成也曾经到湖北演出。据《罗山县文化志初稿》记载:罗山周党著名皮影艺人林芝梅的皮影队,一九五二年在湖北大悟宣化店唱《彭公案》二十五天;一九五二年在湖北黄陂站唱《吕王城》二十天;一九六二年从新县的卡房、油河(莲花寺)到湖北省红安县的白沙关、天台、角冲唱游台封神和后七国,六十多天。92

笔者在上文依次分析了罗山皮影传承与发展的四个因素,即虔诚的信仰基础、技艺的传承方式、民众的听戏习惯和同质的乡土环境,其中虔诚的信仰基础和技艺的传承方式可以看作罗山皮影传承与发展的内在因素,而民众的听戏习惯和同质的乡土环境也可以看作罗山皮影传承与发展的外在因素。罗山皮影传承与发展至今,主要依靠这四个因素,信仰为其提供精神庇佑,奠定皮影艺人传承与发展的心理基础;技艺的传承方式则保证罗山皮影从皮影演唱、皮影操纵到皮影雕刻等诸绝活的延续;民众的听戏习惯则从观众的角度推动罗山皮影技艺的精益求精;同质的乡土环境则为罗山皮影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自然条件。四者相互牵连,相辅相成,共同作用于罗山皮影,构成罗山皮影传承与发展的历史机制。

注释:

①②③④本文田野作业的访谈对象李世宏,即罗山周党龙镇人,自幼喜爱皮影,15岁拜师学艺,三年出师即成立罗山县李世宏皮影艺术团。近年北上京城,南下广西,担负起罗山皮影传承与发展的重任,为罗山皮影晋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做出很大贡献。是罗山皮影年轻一代的佼佼者,被当地群众称为“戏王”。本文所引原话系笔者根据2009年7月对其进行访谈时的录音整理而成。

参考文献:

罗山县文化志编纂办公室.罗山县文化志(初稿)[M].1986.

信阳地区文化局.信阳地区戏曲全志:罗山卷[M].1988.

罗山县文化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申报书:罗山皮影[M].2007.

王承训.信阳文史(第二辑)[M].2004.

[5]  夏建中.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6]  庄锡昌,孙志民.文化人类学的理论构架[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7]  李敬民.淮河流域民间音乐文化区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地理条件初探[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66-69.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