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河街茶馆》算是一部平民抗日题材的剧目了,尤其是在这个特殊政治形式下演出,显然可以更容易的与观众产生共鸣,激发人内心深处的仇恶感,当然这部戏里面的部分情节也确实达到了这个效果。暂且搁置这些外部政治因素不说,单纯的从戏剧的角度来谈谈这部戏。
其实,话剧《河街茶馆》有点类似于老舍经典剧目《茶馆》的手法,通过茶馆里的一些社会中下层人物的聚散离合,悲欢喜乐来展示当时社会的变迁以及大众思想心态的变化。不过这部戏还是最终树立了一个主角,一切为主角服务,其他角色就突然有些陪衬的感觉了。整部戏采用的重庆方言道白,也许用地方的语言来演绎地方的故事,更能展示剧目的特点,整体感觉效果还不错。虽然刚开始看有些不适应,眼睛需要不断在字幕机与舞台来回转换,不过看到后来渐渐就习惯了。除了重庆方言以外,这部戏还融入了很多其他重庆当地的特色,比如全剧一直贯穿川剧,还有重庆民歌等,不过始终感觉这些元素应该都属于点缀故事情节的,如果过多的出现在剧目之中,就会感觉与整个剧目的进展有点不协调了。尤其是这部戏的川剧和山歌贯穿于全剧的始终,但是很多地方感觉没有必要,有些川剧演员和打鼓唱歌的转场方式可以删掉,直接幕后音就行。
话剧《茶馆》为什么能够盛演不衰,甚至可以说是中国话剧的一面旗帜。其实我觉得这部戏除了其展示的独特的思想内涵外,人物的刻画也是这部戏能够成功的重中之重,《茶馆》算是一部群戏,虽然在茶馆内,三教九流,人物纷繁复杂,但是却多而不乱,每个角色个性鲜明,人物特征跃然纸上。话剧《河街茶馆》同样也展示了茶馆内杀猪匠、巴大佗、门门门等几个当时处于社会下层人物是是非非,但是整体感觉每个人饰演的角色都没有出来,看完戏闭目而想,确实没有能够在脑中立刻浮现的人物。包括这部戏的女主角幺姨妈,虽然整部戏在展示她有爱有恨、凛然大义的形象,但是这部戏确实没把她的特点很鲜明的展现出来。另外,话剧属于一门语言的艺术,演员需要有极强的语言表现力才能征服观众,本部戏演员的表演都较一般,没有演员能够通激昂铿锵的话语道白把故事推动起来,语言缺乏爆发力。
从故事情节上来看,这部戏时围绕着一个红木匣子展开的,但是对其渲染的较少,以至于当幺姨妈最后把它置于众人面前,给人的冲击力不是太强;另外,这部戏里穿插着水手和白晶头姑娘的爱情故事,这些情节对整个故事没有太大的表现力,除了能够侧面衬托一下女主角的人格品质。同时,有几个地方收的不好,最让人难以接受的是剧中几个人物中弹将死时,竟然还可以有很大一段的表演。
不过感觉这部戏有一点比较好,虽然也是抗日题材,但是并没有从宏大的正面叙事入手,而是从几个社会普通人物的情感纠葛与心理变化来展现国民同仇敌忾的品质,这应该是以后主流政治戏发展的一个方向。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