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和20日,代表我省冲击第十届中国艺术节文华大奖的“种子选手”,由河南话剧院创作演出的大型话剧《红旗渠》在青岛天创大剧院进行了为期两天的展演。河南省已连获4届文华大奖,话剧首次代表河南登上中国艺术节舞台,角逐最终的文华大奖。
展演现场,观众数度落泪
在为期两天的展演过程中,许多慕名而来的当地观众早早地赶到剧场,拿起《红旗渠》的资料册,安静地阅读着,800多人的剧场内座无虚席。
演出在一首浓郁的河南风味的民歌声中拉开序幕,伴随着主角“杨贵”的独白“今天是1959年10月29日……”观众被拉回那个特定的历史年代。剧情通过县委书记杨贵、小女孩吱吱、老秀才杨起梦、青年队等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故事,将林县人民花费10年时间在太行山悬崖峭壁间修建起红旗渠的艰辛过程娓娓道来,再现了林县人民劈开太行山、誓将山河重安排的壮举。声嘶力竭的哭喊声、撼天动地的施工声、振聋发聩的誓词声,观众仿佛置身于林县人民修筑红旗渠工地,亲耳听到林县人民渴求漳河水的呼喊声……
“以前只是知道红旗渠,但这部戏却带我走进这段历史,了解了林县人民10年修渠的内情,感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伟大力量。”来自青岛即墨市的观众杜波在看完该剧后告诉记者,这部剧太感人了,“实在是憋不住,一共哭了三回”。
全力以赴,征战十艺节充满信心
话剧《红旗渠》由河南省文化厅推选,经文化部的最终审定,入围第十届中国艺术节。这让在以地方戏曲为主的河南艺术院团中,第一次出现由话剧代表河南参与中国艺术节的现象。“我们已经连获四届文华大奖,三次豫剧一次越调,这次推选话剧《红旗渠》,一方面因为其较高的艺术水准,另一方面也是河南文化事业多样化发展的结果。”河南省文化厅巡视员董文建说。
为了备战此次十艺节,河南省话剧院一直都在马不停蹄地筹备。河南省话剧院院长赵新宝告诉记者,该剧自2011年首演以来,两年间已经走遍北京、上海、广东、黑龙江、浙江、湖北、贵州、重庆等12个省市,共演出276场。“这么大跨度、长时间的话剧巡演,在全国也很少见了。”全国巡演的成功,不仅让河南省话剧院摆脱了“发不起工资”的苦日子,也让该剧在一次次的演出锤炼中,剧情和表演都在不断的精进。
不过,面对此次中国艺术节参与文华大奖角逐的87台剧目,尤其是其他15部题材各异、风格独特的参赛话剧时,赵新宝也坦言压力很大:“这次过来大概看了七八部参赛话剧,像总政话剧团的《生命档案》、甘肃省话剧院的《天下第一桥》、云南省话剧院的《搬家》,主题都非常好,而且人家舞台投资运用的声光电都特别强大。该细腻的地方别人能做得很精致,该粗犷的地方也能振聋发聩,多种艺术手段的调用,很多细节都值得学习。”不过,赵新宝对话剧《红旗渠》仍旧充满信心,“我们坚持话剧还是主要由演员来表演,声光电只是辅助,在这些剧目中,《红旗渠》那种粗犷的风格是别具一格的,它有着强烈的冲击力和感染力,虽然总体感觉不够细腻、不够婉转,但这正是我们独特的风格。”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