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邯郸市丛台区湘江酒楼,上演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婚礼,婚礼上灵动俏皮的皮影人物吸引了众多市民的眼球。市民们在称赞的同时,不约而同地发出感喟:“原来我们邯郸也有皮影戏啊?”近日,本报记者采访了这个把皮影戏搬上婚礼的第一人,走进他与“皮影”的故事。
-郭海洋,1963年生于邯郸大名,2009年从国棉二厂下岗后,结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冀南皮影戏传承人李修山老师,从此拜师学艺。2011年9月与李修山、杨清藻共同成立邯郸市冀南皮影传承示范所和
甘丹冀南皮影艺术团。2012年3月成立冀南皮影艺术传承保护基地,并入选河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示范基地名单。与此同时,他提出将皮影戏搬上婚礼并付诸实践。
-一位文艺青年的皮影情节
郭海洋早年曾是一名“兼职歌手”。谈及与皮影戏的结缘,郭老师用一句话概括——“儿时的喜欢加上后天的爱鼓捣。”郭老师小时候爱看动画片,那时的动画片多是由皮影戏来演绎,在电视上隔着一层银光屛,看着皮影人物动来动去,他很是好奇。他有一双巧手,从小就喜欢自己做风筝、做纸玩具。银幕上这雕刻工艺丰富的皮影人物,勾起极大好奇。
2009年,郭老师下岗,而他与皮影的情愫日趋强烈。由于“歌手”的身份,郭老师融入了文艺圈。在一次文艺演出上,郭老师与冀南皮影戏传承人李修山结实。“当时刚下岗,琢磨着做点事,一直有几个皮影人物在我脑海晃动。”由此,萌生了拜师学艺的念头。李老在肥乡有个剧团,郭老师便开始了“跟团学习之旅”。在肥乡的村庄留下了足迹,收获了赞赏。
第一位冀南皮影戏雕刻艺人
起初,郭老师跟随李老学习演唱,演唱的形式很多,快板、豫剧、平调、三句半,任何演唱形式都可以运用到剧目中。学习中,他对冀南皮影戏有了认识和体会,“皮影戏表演虽传统但不系统,会唱皮影戏的人都是口口相传,没有固定的唱腔,保留是大难题。而会做皮影道具的人几乎没有,创新和发展是大难题。”
郭老师向记者展示了几个皮影道具,皆是简单的做工、粗糙的雕刻、昏暗的颜色。“剧团中道具老旧,撑上白幕布,灯光打上,呈现的是团团小黑影,演出效果大打折扣。可是,邯郸却鲜有人会雕刻精细美观的皮影道具。”郭老师话语中流露出对皮影戏发展的担忧。但是,郭老师不断与老艺人沟通,摸索着前进,硬拿着刀子完成了处女作——渔翁,得到李修山、杨清藻等人的肯定,成为第一个吃到“螃蟹”的人。2013年4月,他每天睡4个小时,历时一个月,雕刻完成了《赵且伐燕》的8个皮影人物。“上交省文化厅的那一晚,我兴奋的一夜未眠。”
今年7月和8月,郭老师被市群艺馆派赴陕西岐山和山东东营学习。“既然我喜爱皮影,是冀南皮影艺术团的一份子,就有义务把它做好,做出彩来。”学习归来,郭老师得到雕刻秘笈。采访中,郭老师将“古老”的皮影道具和“现代”的皮影道具摆在记者的眼前,对比之下,一目了然。古老的道具皮质已卷曲、雕刻粗糙,现代的道具皮质平整、雕刻也精细。用郭老师的话说,“我去学习之前是小学一年级的水平,回来之后就小学毕业了,跳级很快,受益匪浅。”
现在,甘丹冀南皮影艺术团绝大部分的皮影道具皆出自郭老师之手。冀南皮影戏传承人李修山也欣慰地告诉记者:“郭海洋是皮影雕刻艺人,他是成功的。”
第一个把皮影戏搬上婚礼殿堂的艺人
2012年4月,成立剧团伊始,郭老师就萌生了把皮影戏搬上婚礼殿堂的念头。当时,他已经成立了一家小型的婚庆公司。“送皮影戏而非演皮影戏,婚礼上我们送一场皮影给新人,让人们认识冀南皮影戏。”“实际上,他是在为冀南皮影戏做‘活广告’。”李修山老师对此举做出评价。
据介绍,皮影戏在婚礼的演出剧目多为武戏《南阳关》和文戏《朝阳沟》银环上山选段,以折子戏为主,表演十几分钟。“因为邯郸人都爱看《朝阳沟》,也知道银环上山选段喜庆祥和,一听便知是跟恋爱有关,很切合婚礼氛围”,郭老师说。表演结束后,会将皮影道具一并排开进行展示,老人、小孩、年轻人都可亲自把玩一番。“记得第一场婚礼皮影戏结束后,很多人一个劲儿地问我:‘邯郸还有皮影戏呢?不是只有唐山皮影戏吗?真是稀罕!’”。
时间赛不过白马,甘丹冀南皮影艺术团在婚礼上的“送戏”演出由去年的全年仅3、4场发展到今年的平均1月1场,越来越多的邯郸人喜欢上皮影戏。“它带给了我快乐,每表演一场,我就多了一份自豪感”。
皮影戏遇上了婚礼,擦出别样的火花。皮影戏还将遇上寿礼,擦出绚丽的火花。“借助多种形式,冀南皮影戏的出路才会更加宽阔,人们才不会只识唐山皮影戏不识邯郸皮影戏,希望冀南皮影戏也能走出河北,走向全国”,郭老师道出了愿望。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