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副司长马盛德来仙桃市调研并观看沔阳皮影戏演出
沔阳(今仙桃市)皮影戏,俗称“皮影子”,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它以玲珑剔透造型生动的影像,优美抒情的唱腔、妙趣横生的台词,优雅动听的伴奏而独具一格,是江汉平原众多民间艺术中一朵绚丽的鲜花。仙桃市是享誉海内外的著名的皮影艺术之乡。
虽然其源头尚无法考证,但早在明末清初这一带凡举办谢神会事,逢年过节都有唱皮影戏的习惯,日积月累便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雕镂特色。唱腔以歌腔、渔鼓腔为主。歌腔皮影中的“鸡鸣腔”,源于东周时期的楚国《四面楚歌》,是我国传统音乐中的活“化石”。渔鼓腔出自旧时艺人的乞讨唱曲,调式多样,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沔阳民间流传“看牛皮(指皮影),熬眼皮(打瞌睡)、半夜回家撞鼓皮,老婆挨眉(批评)捏闷脾(受气)”的歌谣,足见皮影戏的魅力。
早期渔鼓皮影戏无管弦乐伴奏,只有渔鼓筒和云板打板眼,鼓、钹、大锣、小锣、马锣打闹台、间奏和唱腔过门。特别是简板和渔鼓筒两件乐器的声调轻重、节奏缓急,能烘托气氛。开始皮影戏班由三至四人组成,两人掌影子兼演唱,一人操渔鼓、云板、一人“打夹手”(锣鼓等)。后来引进民族器乐(扬琴、二胡、京胡、笛子等)伴奏和增添女艺人唱女词,皮影戏班人数增至五至八人,进一步增强了皮影戏唱腔的艺术效果;加上服装灯光面景、扩音设备,使皮影戏极富艺术感染力。
3月19日,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副司长马盛德来仙桃市调研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胡先平,副市长曾伟昕陪同调研。
调研组一行考察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荆州花鼓戏、沔阳皮影戏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情况,并实地观看了花鼓戏《站花墙》和皮影戏演出。在演出现场,马盛德还与演出人员面对面进行了交流,听取了市有关部门负责人就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情况的工作汇报。
据了解,仙桃市以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为核心,采取“项目 传承人 基地”和“传承人 协会”的模式,大力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传承、保护与实践。截至目前,仙桃已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项;国家级“非遗”名录2项,省级“非遗”名录8项。2011年仙桃市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2011年-2013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