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看快看,抓出来了,抓出蝎子来了!”“真好看,就像真的一样。”5月18日上午10时,在山西博物院展厅三层,由山西孝义皮影木偶艺术博物馆带来的皮影戏《收五毒》正在表演,精彩的演出吸引了众多观众,还不时传出阵阵喝彩声。皮影戏虽小 “五脏”不能少
一段皮影戏结束后,许多观众都好奇地走向后台观看,只见在一块小小的白色幕布后面,悬挂着不下三十余种戏曲人物皮影。来自孝义皮影木偶艺术博物馆的三位演员正在为下一场的演出做准备。
演员任志伟告诉记者,皮影戏的人物造型与戏剧人物一样,生、旦、净、丑,角色齐全。皮影人的四肢和头部是分别雕成的,用线联缀而成,以便表演时活动自如。演出时,演员在半透明的白布后,贴近幕布熟练地操纵皮影人活动,人影和五彩缤纷的颜色真切动人。“一个皮影人,一般要用五根竹棍操纵,因此手指必须要灵活。而且,除了手上功夫,嘴上功夫也不能落,有时脚下还要制动锣鼓。”任志伟说,因为这次表演场次较多,而且演出节目带有重复性,他们将唱曲提前录制好,现场只需配合录音牵动皮影人物做出各种动作即可。
今年23岁的任志伟出生于一个爱好文艺的家庭,他从小对皮影戏就有着浓厚的兴趣。2006年,初中毕业的他便怀着浓厚的兴趣,到孝义市皮影木偶艺术博物馆学习皮影表演。
它对表演的技艺有很高的要求,表演者除了要能一人控制三四个皮影人的动作,还要密切配合场上的配乐,兼顾旁白,唱腔。
因此,学习皮影戏表演后,每天七点,任志伟和同门师兄弟们就开始了一整天的练习,除了要学戏曲的唱腔外,手指灵活度也是他们必须要掌握的一项技能。孝义皮影戏传承意味浓
皮影戏,旧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由于皮影戏在中国流传地域广阔,在不同区域的长期演化过程中,形成了不同流派,孝义皮影戏是中国皮影戏的重要支派。
据史料记载,孝义皮影在宋金时代已有班规、雕簇者存在,说明孝义皮影在宋金时代已发展成熟。据专家考证,孝义皮影起于战国,是中国最早的皮影发源地之一。
每个地方的皮影戏都带有当地的地方特色。任志伟告诉记者,孝义皮影戏,无论是在皮影人的制作方法、材质还是皮影表演的唱腔上都和别的地区有着很大的不同。“孝义皮影戏,皮影人是用牛皮制作的。”任志伟介绍,在陕西,皮影人的制作材质多为驴皮;在南方一些地区,人们选择用一些新型的材质,如塑料片等制作皮影人。而相对于这些材料制作的皮影人,牛皮制作的更加耐用,更易保存,也可以一代一代往下传承。
此外,在表演上,孝义皮影戏采用的唱腔是比较古老的碗碗腔,别的地方采用的唱腔多为弦板腔、阿宫腔、老腔、秦腔、南北道情等。皮影戏的传承和发展需要更多人的加入
皮影精雕细琢,制作难度极高,加上皮影艺人逐渐稀少,使得皮影戏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困境,孝义皮影戏也不例外。
任志伟的师傅武海棠如今已有80多岁,是孝义皮影戏的第八代传人。“因为靠皮影戏难以维持生存,很多人都不愿从事这个行业。即使曾经学习过,也有很多人转了行当。”任志伟说,迫于生活的压力,他的众多师兄弟纷纷离开了皮影戏的表演舞台,他也没能继续留在这个舞台上工作。此次来太原表演,是受孝义皮影木偶艺术博物馆的邀请。他表示,因为喜欢皮影戏,他常常和师兄一起受邀进行表演,却从不计报酬。在他的心里,皮影戏不仅仅是自己的爱好,更是一种传统文化,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它,并继续传承下去。
2006年,孝义皮影戏和多地的皮影戏一起,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的传承和发展还需要更多人的加入。”这是任志伟的心声,也是众多皮影艺人的心声。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