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当前位置:汉程网 >艺术 >戏曲 >皮影戏 >正文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4米长、1米8高的半透明白布上,顶盔贯甲的唐帅郭子仪,与番王杀得难分难解。台下,近千名村民引颈瞠目,如痴如醉。

晚风抚过,沔阳渔鼓腔更是嘹亮。晚上,仙桃郑场镇的一场皮影演出,让记者近距离感受沔阳皮影子的魅力。在后台,艺人卢才军与蔡海林双手舞动皮影,高纵低跳,双脚将戏台蹬得“咚咚”直响,如同武林高手的一场对决。

听当地老人说,皮影一到演沙场厮杀的时候,艺人比拼的就是脚力,做对的艺人就是通过跺脚来表示战斗的激烈。老沔阳人特别欣赏能把戏台板子跺破、跺穿的艺人,这也成为各皮影戏班实力的一种检验。过去,哪个戏班演出的声响动作越大,村民就愿意接他们再来演。

仙桃有民谣:“看牛皮(指皮影),熬眼皮(打瞌睡),摸黑回家撞鼓皮(墙壁),老婆挨眉(批评)捏闷脾(受气)”,说的就是痴迷皮影的诙谐段子。

说起过去的演出,49岁的龚金庭哈哈大笑:“以前哪有电灯照皮影子,都是用油灯照,一场唱下来嘴里喉咙里全是烟,满脸黑黢黢。”

皮影子是江汉人自己的“土电影”,深受人们喜爱。其源头尚无法考证,明末清初这一带就有举办谢神会事、逢年过节唱皮影的记载,日积月累便形成了独特风格和雕镂特色。

江汉皮影又尤以沔阳(今仙桃)皮影最为著名,俗称皮影子,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沔阳皮影艺人,又以郑场较多。皮影子以玲珑剔透造型生动的影像,优美抒情的唱腔、妙趣横生的台词,优雅动听的伴奏而独具一格,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龚金庭从1980年开始学皮影子,生旦净丑要样样通,师傅说:“没有10年,不能上台。”《三国》、《水浒》这样的大戏,龚金庭一部可以连唱两个月。据介绍,渔鼓皮影演唱剧目多达三百多种。这些剧目少有现存的文学脚本,大都是只有剧目的条文。表演时全靠艺人根据历史故事或剧情即兴发挥,展开情节和刻划人物。龚金庭说:“年轻时候,常常是白天在家看着书上两回,晚上就上台开演。”

皮影子的唱腔以渔鼓腔、歌腔为主,配打击乐伴奏,以一唱众和的形式进行演唱。词又分七五韵、十字韵等,比如“唱了这一会,茶水无一杯,虽说东家茶水贵,可用罐子煨”。“现在的演出,一般都用沔阳渔鼓腔了,因为吸收了沔阳渔鼓调、沔阳花鼓戏、甚至楚剧汉剧的特点,观众们爱看。”龚金庭说。但是,最显艺人唱腔水准的,还是歌腔中的鸡鸣腔。凡学唱皮影者,必先学会“公鸡打鸣”,以雄鸡鸣叫发音为起音,尾音为拖腔。专家认为,这源于东周时期楚国的《楚歌》,是我国传统音乐中的活“化石”。“我们的行规,一场演出就是四个晚上。从春节到现在,我们郑场双龙皮影剧团已经连演了20多场。”龚金庭对乡村皮影受欢迎的程度,尤其感到开心。

皮影子的制作,也尤其讲究。19日下午,在郑场镇郑先忠的家里,我们见到他收藏的整整18口大木箱、5000多件皮影。其中,有350件为清代流传至今的实物。沔阳皮影子,一般长70厘米至80厘米,按照最初制作师傅形成的风格不同,分为“皮格”、“汤格”、“郭格”和“杨格”,皮影用上等黄牛皮为原材料,正派人物用阳刻,花脸、丑角用阴刻,雕工讲究,细腻精美。

郑先忠凭着对皮影的痴迷,成立了郑场镇江汉平原皮影艺术团。他说,本月开始该团将常驻三峡晓峰风景区,把原汁原味来自郑场镇的沔阳皮影,演给四面八方来的游客观赏。

而在郑场镇,一座占地1200多平方米的镇综合文化站,也将在近期落成。不仅800人的室内剧场,会成为当地皮影子活跃的舞台,图书馆、电脑室等也将更大丰富村民们的生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