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笔者要来参观,老赵特意把屋子收拾了一下,还专门到村口迎接。老赵的老伴最近身体不适,到市里的儿子家去了,于是家里便成了老赵的“皮影天下”。
老赵叫赵文秀,是河北省承德市承德县的一位皮影雕刻艺人,虽已年至古稀,但身体还很硬朗,动作也十分麻利。说到自己的拿手手艺,老赵搬来一个大木箱,里面装的都是他雕刻出来的“宝贝”,足有好几百件。老赵还找来铁线,在宽敞的房间里从这头拉到那头,如数家珍地边挂作品边介绍,说到兴起时,老赵更索性一边比划着,一边拉开嗓门唱了起来:“老宗伯在这边哭了又唱,却不知那边厢起了波长呀……”精致的皮影人物,在老赵的唱腔中更显得韵味十足。老赵说,以前他每年都要把雕刻好的皮影作品卖出去,主要市场是河北的承德、唐山和秦皇岛。现在,儿子们不让卖了,一是担心他的身体,二是觉得这门艺术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危险,要好好收藏了。
老赵从小对皮影戏着迷。他的父亲赵云平是村里远近闻名的皮影艺人,经常领着影班子四处演出。赵文秀6岁那年,父亲把一帮人领到家里,排演皮影《瓦岗寨》,那粗犷的唱腔、优美的胡琴、激越的鼓点,尤其是在手上舞来舞去的影人,一下子就把他吸引住了。于是他爱上了唱影戏,父亲他们到哪里演出,他都缠着跟去,在欣赏之余学习各种影戏的唱法,渐渐地学出了样子。8岁那年,有一次因为父亲嗓子突然出了问题,他就代替父亲唱了一晚上《刘秀走国》,竟然一炮打响。
赵文秀先学唱皮影戏,后来渐渐爱上了皮影雕刻。开始的时候,他看到父亲和同伴们晚上聚在一起,在一张张裁好的皮子上运用刀剪,雕刻出一个个活灵活现的影人,十分令人着迷,于是就偷着学起来。没想到,他刚刻出一个武将,就被父亲发现了。“坏了!”因为父亲曾经告诫过:皮影雕刻十分讲究,万不可轻易动刀。赵文秀正准备挨揍,父亲却拿过他的“作品”仔细端详一会儿,说:“眉眼开得不错,刀工还不行。”父亲觉得他有这方面的悟性,于是决定正式教他皮影雕刻。12岁那年,他拿起了刻刀,先学刀工,再学造型、制皮等工艺。渐渐地,赵文秀的雕刻技法日臻成熟,粗豪的武将、妩媚的仕女、凶恶的妖精、灵动的走兽,一件件皮影作品鲜活生动、惟妙惟肖。每次完成一件作品,老赵都会觉得特别满足。
中学毕业后赵文秀参了军,暂时放下了皮影雕刻这门手艺。复员后他先到县公安局当警察,后转到一个军工厂做保卫工作。在那个特殊时期,皮影连同其他民间艺术都被视为“文化糟粕”而被扫地出门。但是赵文秀丢不下皮影,他把以前刻出的一些影人严密地藏起来,没人的时候就找出来自我欣赏。一直到退休后,他才又把皮影雕刻重新拾掇起来。
赵文秀的皮影作品大多取材于过去的传统剧目,如《封神榜》、《梅花亭》、《大金牌》等。影人的头叫“茬子”,身子叫“戳子”,一个茬子配一个戳子就是一套。一般的皮影戏要用百八十套,较大的戏需要200多套。一般来说,有的茬子可以通用,比如妖精、仕女等,但有的茬子通常不可代替,比如商纣王。经过反复研究,赵文秀特别创作了6个商纣王的茬子,代表了不同场合的不同表情,而且可以与其他的商纣王戳子任意搭配。
这些年,赵文秀的皮影雕刻增添了现代生活的内容,他将搓、剔、揉、润、贴等传统技法融入了现代人物的雕刻。他说,如今演出皮影的人不多,而会雕刻的更是少之又少,所以一定要将这门手艺传承下去。赵文秀的儿子和孙子很支持他,常常在休息的时候跟老赵学上几手。祖孙三代共同坐在一起研究皮影雕刻的技法,是老赵最为欣慰的时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