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叙述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这句话是对皮影戏最为形象的描述。伴随着时代发展,曾经兴盛一时的皮影戏及皮影戏艺人在人们的记忆中渐行渐远,皮影戏也面临失传的危险。
近日,记者跟随三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股负责人来到高堰乡,三台县最后一位皮影艺人刘高远的家就位于该乡福泉村。
一帘灯影 世间百态
一块长约2米、高1米的白布、一张摆放道具的桌子、一个小喇叭、一盏白炽灯,就是刘高远老人的“舞台”。
站在幕布后,打开喇叭,伴随着铿锵的鼓乐和唱腔,彩色的古代小人儿登上七尺白布荧幕。刘高远手中握着三根棍子,自如地牵引着影人儿变换动作,人物须眉在灯影下清晰可见。
刘高远表演的是《晋公问病》选段,场景相对简单。“以前师傅在世的时候,班子齐全,6个人,一个人操纵皮影,两个人说唱,剩下的演奏乐器。现在就剩下我一个人了,只好用录音。”刘高远说,皮影演出上用录音说不上创新,主要是没人配合,他一个人忙不过来。
“大多数皮影艺人都具有川剧、端公舞的基础。”一直在川剧团从事乐器演奏和表演的刘高远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表演人数多,班子底子好、搭配齐全,表演起来也就顺风顺水。
据介绍,三台皮影戏分为春台戏、秧苗戏、求雨戏、火种戏等,表演内容多是古代戏和神话戏,如《沉香救母》、《通天河》、《杀狗》、《万珠配》、《仙狐配》等,其主旨都是表达人们向往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平安幸福的美好愿望。
皮里春秋 辉煌一时
“有十多年都没有上台表演过皮影了。”今年68岁的刘高远曾师从三台著名的皮影艺人熊维森学习皮影戏演出和皮影制作。2002年师傅去世后,刘高远再也没有上台演出过皮影了。回忆起往事,刘高远有些激动,也有些伤感。
1976年,在县川剧团学习川剧的刘高远迷上了皮影,但由于种种原因,没能学成。1986年,刘高远凭借精湛的乐器演奏被皮影艺人熊维森看重,成为了熊家班的乐器演奏师,从此开始了他的皮影生涯。“学习唱本、耍皮影、制作皮影,师傅都是亲自传授,受益匪浅。”刘高远说,跟随熊维森学习和演出是他一生最难忘的时光。
“一年至少有四五十场演出。逢年过节、赶庙会、红白喜事,都有人请,每一场演出观众都在七八百人以上。”最让刘高远佩服地是,师傅熊维森一人边演唱,还可操纵五个影子进行古装武打表演,“这个我就没有学到。”
渐行渐远 传承乏人
尽管三台皮影已经进入市级非遗名录,刘高远对皮影戏的前景仍不看好。“一是制作麻烦,二是表演班子搭配难,三是没有传人。”刘高远一面说,一面捧出他收藏的皮影和相关书籍图册。老刘收藏的皮影和图册都是从师傅手里接过来的,颇有些年份。一张长约一尺五寸的明代皮影,阴纹雕刻的脸谱仍旧透光明亮,将脸谱照在幕布(亮子)上,发丝和牙齿都清晰可见。刘高远说,皮影影子全身关节13处,由头和装子两部分组成,头下做插头,装子颈部做插口,根据表演需要将不同的头和装子插入,便于人物造型的需要。
刘高远现场演示了皮影影子的制作,尽管工序繁琐,他仍是一丝不苟。“雕刻最关键,除选好雕刻用的牛羊皮外,更主要的是具备精湛的雕刻技艺。”随着电影电视的普及,皮影戏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野,但刘高远一直对皮影情有独钟,去年他花了100多元钱,买了一张生牛皮,炮制、晾晒、裁剪后,闲着的时候在家里制作影子。
让刘高远困惑地是,现在的年轻人对他的这门手艺完全没有兴趣。如今老刘的儿女已经成人,相继外出打工,都没有学到老人的技艺。“没有人愿意学,消亡是迟早的事情。”刘高远盯着喧嚣的街道,眼里更多的落寞。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